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者新论:国人对“科普”存在重大误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20:47 人民网

  10月17日,人民网刊发了《人民视点:“我班有张利伟” 科技馆长谈中国科普》一文。这篇专题报道反映了国内对“科普”的重大误解,这个误解才是中国科普严重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可以说的有很多,简单就报道提到的几点而论。

  (一)中学生不知道杨利伟是谁,就是科普不发达吗?美国民众当中,保守估计,至少有80%的成年人不知道美国第一位宇航员是谁,更不要说中学生了。然而,美国是世界

上科普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个新闻人物并不一定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普水平。须知,新闻人物过时即逝世,而科学知识却继续发展,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共存关系。

  (二)看看报道这段话: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足以说明国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的重视。但是2003年一项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让所有国人不无担心。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98%,而相信看相、算命的高达1/4。王渝生拍着大腿说:“你说这还了得?采取多种教育手段,迅速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刻不容缓。”

  美国的情况是:保守统计估计,70%的公民有某种宗教信仰,许多科学家都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做看相和算命等文化风俗类的事情,在美国是合法生意,甚至相当发达,连美国总统都接受过那类服务(譬如总统里根夫妇)。然而,美国是所谓“科学素质”最高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再证明,科学、宗教和风俗三者之间,并没有非你即我、你死我活的关系,没有什么信仰宗教和风俗发达就是“科学素质”低的事情。把三者对立起来,不但是中国科普、科技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事业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社会不安定的威胁因素之一。科学、宗教和风俗三者之间的对立,跟三者彼此混淆替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落后的中世纪社会的做法。

  (三)再看看这段报道:“我们的科普手段、水平都存在严重不足。科学是深奥的,科普是通俗的,而大众感兴趣的往往是通俗有趣和生活有关联的科技知识。而我们一些科普读物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王馆长深有感触地说,“国外的科普早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推广科普教育,人们认为有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到总节目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而我国只有6%左右。而且,当前我国科普活动少,内容也不多,大众科普读物更少。”报道还说:“要提高我国科普工作的实力,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科普队伍。”“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创新;打造团队,引领创新。围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普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思路……”

  这些报道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中国“科普”的意义是:我是内行,你是外行,我来给你上课,是一种带有社会等级观念和教训人意义的活动;科普是媒体宣传,带有某种市场或政治目标的功利活动,自然,活动就带有禁区条件和追求某个结论。这样的理解,所谓搞科普的人自己就已经背离了科技学术发展需要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的原则,本身就已经背离科学精神了,那当然,科普就落后,而且十分落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科普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学术活动,就是说:学术自由,没有禁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参与者彼此平等交流,不存在谁给谁上课和谁教训谁的等级观念;科学探索和知识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和没有结论的,有结论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带有市场或政治目标组织科普活动,那将被看作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

  实际例子比较:

  中国例子:人民网转载发表的报道说,一个人自称对哥德巴赫猜想有新解,一个人自称能证明不明飞行物(UFO)存在,他们的学术交流要求无人问津,于是,他们跑到高等院校门前“打擂”,可还是没有人理会他们。报道中,明显地刻意指明他们的学历和资历都不够搞科学探索和知识追求,引导读者舆论说他们是“神经脖、“该送精神病院”。

  发达国家例子:咱曾发过稿件《与李约瑟研究所讨论“风水”》,里面有段话:跟李约瑟研究所讨论风水,还有些趣味——重要的不是谁能说服谁的结果,而是平等参与和自由交流的过程。李约瑟和李约瑟研究所是颇有名气的,而“直言了”则是个微不足道的网民。“地位悬殊”并没有妨碍学术观点碰撞、交流;李约瑟研究所并没有因为“直言了”微不足道而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是非常认真负责地对待和及时回答;它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些“权威”就盛气凌人地教训人和给反对见解扣个政治帽子,而是采取了平等交流的态度——平等到什么地步?看看后面的信件吧: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同时,彼此都做了最善意的讽刺、挖苦。这样的随意自发却很认真负责,平等交流和充分自由的空气是西方“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能保持科技学术发达的一个“诀窍”呢。

  被中国指责为“学术腐败”的自费发表论文的做法,是美国20多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联合提议创办兴起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平民文化”特点,使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科技探索和知识追求,而不问参与者的学历和资历如何。对这个极大地推动了科普活动的做法,在中国走形了不说,甚至受到加倍指责。

  对比之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做法截然相反。且不说中国那两个人或许真有些新鲜想法,也且不说他们涉及的领域还没有最后结论,就算他们的东西错到家,那么,按照宪法保护公民权的规定,也应该允许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参与学术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要发展科普和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就需要像发达国家那样,使科学探索和知识追求有个学术自由和民主法制的良好氛围。舍此,不可能实现自主创新,也不可能使科普发展壮大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