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品特在中国: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9:35 新京报

  10月13日,全世界关注文学的人都“盯”着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这一天,本届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将最终揭晓。此前有各方人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了多种猜测,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和乔伊斯·卡洛尔·奥兹、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索马里作家努鲁钉法拉赫以及秘鲁裔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都成为获奖的热门人眩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究竟将戴在谁的头上?这成了那一天最被关注的话题之一。当日,北京时间7点,瑞典学院终于抛出了这个谜底,出生于1930年的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成

为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选中的“幸运儿”。从那天开始,哈罗德·品特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在这时我们也发现在国内他的作品没有单行本出版,品特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品特在中国: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品特在中国: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2004年2月和4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上演的《情人》,上为北京版,徐昂导演;下为上海版,赵屹鸥导演。

  中国对品特关注太少

  “怎么会是他?冷门1不少人在面对这个迫切知道的答案后几乎同时抛出了这样一句话,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再一次给了大家一个意外。甚至连哈罗德·品特的经纪人朱迪·戴施在得知消息之后,也说:“这是最棒的消息,绝对是一个惊喜。”尽管哈罗德·品特曾经创作过许多影响英国戏剧界的作品,但在近几年他却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而且他还宣布自己将把精力放在政治上。恰恰在此时,品特却获得了全世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很难让大众不产生疑问。

  而这种疑问同样出现在中国。就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不到一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出现在了北京媒体面前,尽管他们来京的目的和诺贝尔文学奖,和哈罗德·品特毫无关系,但大家提问的矛头还是指向了品特这位“新科状元”。诺奖评委肯定地表示,哈罗德·品特的文学成就让他在任何时候获奖都理所当然,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哈罗德·品特几十年来文学成就的肯定。他们的回答似乎解开了大家对品特获奖的一个疑问,然而就在那个时候另外一个疑问又被搬到了我们面前———既然哈罗德·品特的文学成就足以让他当之无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哈罗德·品特到底是谁?———他的作品在中国有多少人了解?他的作品有多少被译介到中国?

  为此,记者采访了文学界、翻译界以及戏剧界的多位人士,他们的回答勾勒出了哈罗德·品特在中国的“足迹”:品特的戏剧影响了不少国内的戏剧界人士,而他的戏剧以及其他作品在国内的文学界却少有人注意。品特的作品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没有出版过单行本,他的作品只是零星地见于《外国戏剧流派逊、《外国现代派作品逊和《荒诞派戏剧逊等国外戏剧集里。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哈罗德·品特的关注太少,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品特也许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品特的价值。

  戏剧界 哈罗德·品特并不陌生

  《情人》、《背叛》、《送菜升降机》这些品特的戏剧反复地被搬上国内的戏剧舞台,和这些话剧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有孟京辉,有徐昂,有任鸣,还有焦晃……这些名字让我们知道,哈罗德·品特在国内的戏剧界一定不会是一个陌生人。

  “大约1989年左右,我还在上研究生时,就从《外国戏剧流派逊上看到了哈罗德·品特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我后来搬上过舞台的《送菜升降机》。”导演孟京辉说他在10年前就曾经把品特的戏剧搬上过话剧舞台。在得知品特获奖之后,记者第一时间致电了孟京辉,“品特作品的意义是世界性的,他的胜利也将对全世界从事戏剧运动的人给予鼓舞。”在知道这个有些意外的消息之后,孟京辉这样说道。

  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说,虽然国内没有大规模地介绍过品特的作品,但戏剧界有不少人都多多少少受到过品特的影响。“他们知道了品特,也知道了戏剧有另外一种可能,品特为我国的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借镜。我们和他的努力方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戏剧。”童道明表示虽然他是专门研究契诃夫的,但品特作品比较关注人物的潜台词这点和契诃夫有些像,因此他也对品特产生了兴趣。

  不管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去读品特的那些充满神秘感、荒诞感的作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初读品特的作品时,品特确实给予了他们震撼和感染。

  “品特的戏剧语言很简短,却特别有味道。有时候一句话就两个字、三个字,比如一个人说:“很长‘,另一个人说’什么?‘,第三个人说’我没说‘,那种感觉很神秘。他的作品有那种语言的味道。”孟京辉用“很有味道”来形容他读到品特作品时的第一感觉。“就像诺贝尔颁奖评价说的,他的戏剧有一种狭小空间,有一种安静,在安静中时光一点一点流逝。他有一部戏叫《风景》,讲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聊过去的事情。那里面就有一种时光安静流失的感觉。”

  孟京辉说,品特戏剧的结果很荒诞、离奇,但是你看过后又会觉得“噢,就是这样。”

  就像孟京辉说的一样,每个人读品特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对品特作品的理解都不会相同。童道明看品特的作品便有不同的角度,“品特的戏剧文学角度很有创造性,和传统的戏剧不一样,剧中有一些独白,而不是传统的对话。他用尖锐的方式反映现代社会的本质,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的隔膜,以及现代社会人与人不能沟通的社会现状。他的作品中戏剧冲突发生了转变,古希腊的戏剧冲突是人与神的冲突,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品特的作品中,表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碰撞,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分,他给戏剧以新的可能性,也引导了世界性的潮流。”

  正因为品特所开创的不同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才能够在国内被不停地搬上戏剧舞台,不同的导演想给予同一个作品不同的阐释,而不同的演员则希望演绎不同的哈罗德·品特。“品特是目前英国健在的剧作家中,作品被翻译到中国并被排演得最多的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于是,我们知道孟京辉在1990年导演了《送菜升降机》,在中戏舞台做了一场演出;我们也知道了导演赵屹鸥曾在1991年导演了《情人》,并于2004年又在上海重新排演了这部话剧。而导演徐昂也同样将《情人》搬上了人艺的舞台;我们还知道了导演古亦安分别于1995年和2002年执导了《背叛》……而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将品特的作品推向舞台。

  “品特的作品虽然被搬上舞台不少,但很多都是在小剧场演的,看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戏剧圈外的人才不会很了解品特。”沈林说。“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品特,知道《情人》,知道《背叛》,不能让品特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戏剧界。”

  文学界 哈罗德·品特我们读得很少

  “品特?是今年获奖那位吗?他的作品我不了解。”作家李锐出现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研讨会上时,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和李锐有同样反映的还有作家余华和文学评论家王干。“这个作家知道,但是作品却读得很少。”王干说。余华则告诉记者他只读过品特的《守门人》,其他都没有读过。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翻译家身上,社会科学院几个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专家也都表示,他们对品特没有专门的研究,要找一个对品特有专门研究的人不太容易。

  品特为什么会在国内文学界如此受冷遇?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认为这个原因不在于品特本人,而在于国内文学界对外国当代戏剧一直关注不够。“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好像戏剧基本上都是小众的东西,关注戏剧的好像除了戏剧圈子里的人,一般人就很少关注。文学界、翻译界对国外的小说、诗歌肯定比对戏剧重视。”陆建德说。

  “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最崇高的奖项,我认为应该发给那些为世界的文学起到推动作用的人,而不应该是制造轰动效应。品特的作品从遥远的英国传播到中国,并产生影响,他的获奖对我们戏剧界的人也有一定的鼓舞。”童道明说。“品特的获奖,应该让我们重新认识他的价值,他的文学。”陆建德有些激动地说。

  我们可以预见,品特的命运将会像库切、耶利内克的命运一样,在国内发生变化。他的作品可能将在明年成为图书市场上一个新的热点。但品特不仅仅应该获得这样的“热炒热卖”的待遇,他更应该获得的是一种持久的关注。

  ■作品译介

  

品特在中国: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外国现代派作品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品特在中国: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80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逊收入品特的《送菜升降机》。

  1981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逊收录了品特的名剧《守门人》。

  1996年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流派研究资料丛书———荒诞派戏剧》(黄晋凯主编)收有品特的第一部戏剧《房间》。

  2003年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作者马钉艾斯林,译者华明),有专章论述品特的戏剧。

  ■戏剧演出

  1990年

  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排演品特的作品《送菜升降机》,并于中央戏剧学院上演一常

  1991年

  林荫宇在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了《情人》。同年稍后,李容制作、赵屹鸥导演的上海青年话剧团的版本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1995年

  上海“青话”首次推出品特的《背叛》,焦晃等联袂主演。

  2002年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排《背叛》,导演谷亦安,三个演员则换成了林栋甫(罗伯特)、周野芒(杰瑞)、陆玲(艾玛)。

  2004年

  赵屹鸥在上海重排《情人》。北京人艺小剧场也上演《情人》,导演徐昂。

  采写:本报记者甘丹 实习生/曹欢欢 关雪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