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非“素质教育”之惑,是中国教育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9:06 人民网

  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的他,最近却接连两次被学生在媒体上公开“弹劾”——上课“神侃”。就像一个导火索,刘守琪老师引起了武汉舆论对素质教育的激烈讨论。

  作为舆论的中心人物,自认多年坚持素质教育的刘守琪备感困惑:过去搞素质教育受学生欢迎,怎么现在的学生却反对了?搞素质教育难道有错?教书几十年,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

  在中青报上读到《一位高三教师的“素质教育”之惑》一文,深有感触。这首先因为我也上高三,我也是语文老师;而且,刘老师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或者讲是所有老师的困惑。刘老师上课时的“神侃”是否等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以为,因刘老师引发的武汉舆论对素质教育的讨论其实搞错了方向,刘老师的困惑非素质教育之惑,而是中国教育之惑。也就是说,中国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连自己的目的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怪一线教师呢?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换言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如果我们把人看成教育的受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而素质教育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

  如刘老师所采用的素质教育方法,“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等思维”。这种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不可能一下就看见“成果”,有的需要几年,而有的需要几十年。如刘老师的学生讲到,在十几年前,他就给学生讲“信息高速公路”,“当时我们觉得太遥远,但现在网络无孔不入,觉得刘老师很有前瞻性”。

  而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只有教育目标,而没有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标?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通过简单的手段就能获取的对象。如读书只是为了分数,学校的所有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升学率,这就是目标。而目的是一种总的方向,一个总的原则。也就是说,目标是在总原则之下用一些所谓的强化训练去达到的具体对象。

  这种把教育目的简化成为教育目标就是我们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放弃了总的方向、总的原则、总的目的,而只剩下了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的目标。我们何以培养振兴中华、使中华列于世界之强的高素质人才?

  就像我们拿到了那么多的体育金牌,我们能说我们是世界体育大国和强国么?也如刘老师担忧的那样,“现在的家长逼迫孩子读书仅为生存、只求分数。功利化使教育降到最低层次,教育信仰的缺失实在令人担忧”。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应试教育与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对人来说,应试教育只能是临时手段,素质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有通过教育来完善人格的说法。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和文学家韩愈有“人非生而知之”,而只能“学而知之”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阿吉利斯也有“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

  以应试目标教育为方向的教育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升学围,一切围绕高考转。中国的中小学生就其学习的刻苦,所付出的代价恐怕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种以牺牲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剥夺他们本应享有的快乐时光为代价所取得的所谓成绩,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非常不利。不仅如此,这种被动式的强制灌输式的教育压抑了他们的个性,压迫着他们的成长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为降低。我国至今与诺贝尔奖还遥遥无期,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以压制人的目标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此,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应试教育为教育目标的体制,刘老师及所有的老师的困惑依然存在,这种困惑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素质与应试之争。为了我们的孩子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需要对以压制人的教育来一次改变,而需要改变的是整个教育体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