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为十运挑挑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10:2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十运会是首届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以外举行的全运会。江苏省内各地,尤其是南京因十运会之缘在城市建设、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竞技、群体和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很多热情的江苏人也给全国各地的朋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但世人要求总是那么高,99%的好处总是容易被淡忘,而那1%的过失却总是能够被记住。此刻,记者就要充当这样一个挑刺的人,但并非想批评谁,毕竟,十运会已经快过去了

,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在马上要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大家可以做得更好。

  赛程漫长削弱影响力

  剔除在3月和4月进行的冰上项目,剔除在6月进行的OP帆船比赛,十运会其实在从今年的8月25日的摔跤比赛开始到闭幕式这2个月时间内,每天都在进行比赛。事实上,在十运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一份各项目决赛时间表(非按大项列)上,我们会发现,在10月12日的开幕式之后才开始进行的项目仅仅有20项,之前开始的是33项,在开幕式前结束的有19项,例如跳水、女篮、击剑等。本报派往采访十运会的9位记者中,有4位在江苏逗留的时间超过了40天。

  应该说,这一特点不是从十运会开始的,九运会也有不少提前进行的项目,只不过数量不多。十运会赛程之长尤其突出,这可能与各竞赛项目有关,某些项目由于要避免与国际大赛的时间发生冲突,就只能让全运会作出让步,也可能与各赛区渴望办赛的时间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地区办赛能力的体现。问题是,这样一来,就把全运会演变成了全运“大帽子”下的各个单项的全国锦标赛,这样的赛程就使全运会作为综合性运动会的影响力和积极意义进一步被削弱。

  竞赛组织缺人文关怀

  如奥运会一样,全运会的比赛也是各单项运动委员会组织的,总体而言,组织竞技比赛的人都是熟悉项目的人,在这点上倒是出的问题不多,特别是一些在国内就承办过世界大赛的项目,应该说相对更加严谨。

  然而,各单项运动委员会只关心比赛自身,而缺乏善于和观众尤其是媒体沟通的技巧,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快事件发生。

  例如场馆混合区的设置:体操比赛的所谓混合区就是场馆主通道的出口,在走廊上,宽4米,一条红线拦在那里,中间是有人把守的出入口,前面站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运动员和教练远在天边……乒乓球比赛的混合区,记者和运动员之间居然隔着几米宽的走廊,不知道是在吵架还是采访……

  而最新的一幕出现在男篮决赛之前,根据组委会的通知,是由于场地的限制,记者必须凭票采访,这本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出在票的分配方面。男篮决赛的对阵双方是解放军队和广东队,按照国际惯例,奥运会和世锦赛都一样,应该先满足两支球队所在地的媒体,但当本报记者前去领票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名单上没有贵报”,翻看他们所谓的名单,居然全部是广东之外的媒体。

  最后,大吵一番才争取回一些票,原来场馆把男篮决赛的票全部都出售了,到最后才发现没有记者席,于是临时回购一些票分给记者。

  班车系统难尽如人意

  十运会南京赛区设有各记者所住宾馆到奥体中心的循环班车,不过,这些班车是只能坐一半的,只能从奥体坐着回来,而不能坐着去奥体。为什么?

  那是因为这些循环班车不是“人等车,而是车等人”,也就是说,这些班车不是每到一站有人就让他们上车,没有人就开走,而是每到一个宾馆,都必须在那里等上10分钟,然后按点开出,也就是说,如果你从第一个宾馆上车的话,你必须老老实实地随班车经过后面的几个宾馆接人,于是,本来直接坐车到奥体中心的时间只需要20分钟,最终会演变成1个小时。于是,一天之后,这些所谓的循环班车去奥体方向的都变得空空如也,所有记者都宁愿自己打出租车去了。

  最难以想象的是,所谓的循环班车只在宾馆循环,在奥体中心的各个场馆就不循环了,停在新闻中心就算,于是到游泳馆的记者变成最痛苦的人,必须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和电脑走上10分钟,返回,又是10分钟。

  奥体中心毕竟还有地铁和出租车,但一些偏远的场馆就困难了,虽然有车把你送去,但这些车一般都在比赛结束后15分钟就返回,于是那些需要长时间采访的记者就惨了。班车系统是一个运动会最基本而最繁琐的环节,如何才能贴近赛事,为各方面的人士服务是个学问,也正是办赛组织能力的最好体现。

  特派记者周婉琪 本报南京10月22日电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