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弹奏点燃激情的同心曲,以情育心 以心育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7:15 青年时讯

  如果说,中国“诗歌”能时时摇荡心灵,处处唤起联想,色彩绚烂,如繁星辉丽在夜空,像春风荡漾在原野,那么,中国的教育史诗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异彩,耐人寻味,催人奋进。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如何以其激情和智慧,诗的灵性和情怀,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去塑造21世纪中国的栋梁呢?

  当笔者放下一天繁重的工作,坐在灯前,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细心研读她给学生、教

师的回信,她似一位资深的心理专家与众人对话,字里行间、言谈话语倾泻着她对生活的感悟,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解读,清晰地划过她瞬间的思维脉络。闪烁着其对当代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心理研究的新思维,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教育艺术……

  她的真诚、善良、智慧、自信、宽容、爱心载入了她对学生、同行的尊重、发现、欣赏中,感受互动情感体验的快乐。她所传递的哲理,暗示中流泻着自己的成长体验,交流中记载着与他人心灵互融的快乐!

  她的积极情感、心理以其独特的存在状态和用爱浸泡的词汇放射出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正在积淀新时代教师特有的教师精神文化。由这个文化导引着当代高中生急需的认知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由此转化为接受者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文化的价值判断体系,充满全新的思维视角,为21世纪学习化社会中,学生、家长处于不同角色的学习者带来了阳光、空气和水。

  她就是北京市一二三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凌蕙。她以情育人,以心育情,从讲台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课堂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她站在新时代大环境下思考教育的本质,不断研究教育规律、育人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责任感把爱化作重新认知自我、社会的科学思维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反思教育的本质,重新解读师生关系。以信件的往来、网上的沟通、互动演讲、调查问卷、面对面的谈心、人生讲座等极具时代特色的多元形式正在走出一条原创性生态教育发展之路。形成了其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教育战略,延伸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开掘了教育资源的多维教育价值。她个性化教师专业成长轨迹,正是其将自己融入21世纪学习化社会中的最新体验,将自己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体验。师生心理、情感变化经历了不断学习转识成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正是如此,凌蕙老师能准确触摸到高三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寻找能引起学生兴趣及有价值的交流话题,抓住教育契机,以情育人,以心育情的互动交流过程,诠释着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艺术。

  这个过程本身构成了当代高中生需要的原生态教育环境。据教育专家调查,新时代青少年在多维文化的冲击下,精神、情感、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凌蕙老师正是以全新的思维对这一变化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蹲下来向这个时代的学生学习、交流,找到了引发青少年兴趣的思维方式,表达技巧,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寻找融合点,抓住教育契机,采用青少年喜欢接受的网上对话、电话沟通、信件传递、当面调查等多维的交流手段,使学生能感悟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发现、欣赏、信任、宽容、希望……从而产生与教师主动交流的欲望,这种融合与平等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发起挑战,也对当代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凌蕙老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她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对当代大文化环境的研究,职业的激情,崇高的责任感,科学地理解当代教育的本质,重新发现自我、发现学生。

  其次,她的教育研究已从教育本身穿透经济全球化后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各个领域,以哲学的思考、审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挑战,通过对特殊规律与普遍规律的研究,首先突破她自己,并以自己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和感受过程,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她的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都在享受着互动体验的快乐,这种快乐本身就在无声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师生情感的互动体验所产生的共鸣,是心理精神成长的沃土,也是教师完成教育使命,使教育更有生命力的前提。这种共鸣,所释放的不仅是教师的自信和自我价值,也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被宽容、被信任的快乐。这种快乐带给师生的是积极的情感心理、精神状态,成为其开掘自身潜能的原动力,为其面对生存、学习、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了精神营养素,成为打开重新发现自我、认知社会的金钥匙。情感在教师润物细无声中产生。

  凌蕙老师用以情育心,以心育人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化为简单的哲理,为学生复杂的心理和急躁情绪注入精神营养液,使之冷静、振奋、执着、奋斗。

  再次,凌蕙老师不断学习、研究,不断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增强育人能力。

  正像凌蕙老师所说:教育的实质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培养习惯、塑造心灵并发展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被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靠全体公民的高素质实现的,因此,教育不仅创造高分数,更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已成为我明确的教育准则。

  她认为,要帮孩子于危难之时。她能做到的原因很多,但对高三阶段学生心理的研究似身临其境。她说,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高三是一段需要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焦虑、烦躁、沮丧、失控……年年发生,时时可见。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值;二是自身实力不足导致信心不足;三是不恰当的自我期望、同学们之间的人际压力等。这样的环境很难让孩子获得快乐,她想办法让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活得阳光灿烂。让学生生存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考学,而是为了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这也是人本教育的意义所在。

  高三阶段是学生就学以来所面临的最艰苦的一环。特别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自小娇生惯养的他们将会遭遇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他们面对困难时,很可能会产生退缩、逃避的心理,常常在“能不能坚持”和“要不要放弃”的犹豫中摇摆不定,从而对他们保持心理状态的基本平稳造成威胁。学会正确地认识压力、有效地应对压力,是一种生存必需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对稳定学生的心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凌老师说,在高三,老师不能替学生承担学习重负,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使他们每天都学有所得,另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提高承受能力,或是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凌老师在以往的高三教学中定期给学生们写信(不少于三封),做及时的鼓励和指导,05届我把这项工作规模化、系列化,除了在适当的时候写信外还开展了讲座活动。

  2005年3月底凌老师以互动演讲的方式对高三的学生教育效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凌老师总结时这样说,讲座活动定在3月底是经过认真考虑的结果。凌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学生心理,研究育人规律,为讲座提纲的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种状况凌老师把她的讲座定为《以品质见长以方法取胜》,利用班会和周六的时间先后在普通理科班、理科实验班、文科班进行互动活动,每场一小时。从人生目标到高三学习,从学习的概念到学习的心情,从当时的状况分析到自救的方法,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力求生动具体,所举的大部分都是本校往届学生的经历。力求通俗易懂,幽默而充满激情。充分的准备使讲座的现场出现了少有的专注和热烈,从内容到形式都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他们几乎从未听过如此触动心灵的讲座,尤其是来自于一个普通的任课老师(非班主任)。其效果也大大地超过了预期的想象,更大的效果是随后学生情绪的逐渐稳定,和面对模拟考试的坦然心态。(志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