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7:11 人民网

  

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同志作重要讲话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结经验,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增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认真做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不断高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宣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举措和工作重点,宣传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全社会营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浓厚氛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浓厚氛围。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围绕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陈云诞辰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累了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经验。集中宣传了一批先进典型和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成就。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

  4.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群众精神风貌和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日臻完善,领域逐步拓展,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5.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增强了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繁荣文艺创作,涌现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回顾和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以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为基本途径,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检验尺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坚持务实创新,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集中体现,是务实创新的根本途径。只有把“三贴近”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务实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常做常新,开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融入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工作之中,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工作部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全社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有的工作基础比较脆弱,反复性很大,有些地方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所有这些,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扎扎实实地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工作报告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十一五”时期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理清思路,调整部署,改进创新,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就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首先,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服务群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各项工作中更多地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多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项活动,多建设群众普遍欢迎、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第二,坚持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三,坚持统筹发展。要统筹区域发展,更加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薄弱地区的工作,努力解决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形成以先带后、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建立以城带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示范、辐射作用。要统筹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更加注重软环境的建设,突出人的素质的提高,努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三,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中,要大力推动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农村。首先,要引导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等,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第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新风,普及农村适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创作更多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发展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专业户,丰富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首先,要扎扎实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适合青少年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组织开展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实践活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三,不断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要认真总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探索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创造的崇高道德情操,丰富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要加强公民道德日的宣传,坚持发现和总结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亮点,鞭挞不道德行为,做好群众接受、易于普及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积月累,久见功效。要发挥大众传媒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推动净化网络、净化手机短信,并积极运用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拓展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5.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我们一定要抓好落实。首先,要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拓宽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第二,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文化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努力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第三,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体现“三贴近”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扫黄打非”,建立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这次评选表彰活动,是对过去几年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集中检阅,也是继往开来、继续前进的新起点。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1.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转化为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要研究制定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避免出现“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现象。要修订完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从社会反应强烈的问题入手,研究制定创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的评价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主要领域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继续改进和完善测评方法,面向社会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多看日常工作,多考察常态指标,不搞突击检查,把这次活动的好经验加以发扬光大,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科学规范。

  2.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在办好事、办实事上下功夫。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要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3.深入贯彻“三贴近”,在改进创新上下功夫。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新的实践。要敏锐把握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工作对象的新特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要努力掌握人民群众欢迎的新手段和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研究借鉴人类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善于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焕发创建热情上下功夫。要大力宣传受到表彰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业绩,大力宣传先进工作者努力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事迹,大力宣传评选工作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评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人民群众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要把创建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通过民意测验、媒体公示等方式,让群众广泛参与评定。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比学赶帮,在广大群众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

  5.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广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特点、新途径、新办法。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努力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大有可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5年10月26日)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7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