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雅艺术折射城市品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1:22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撰稿梅薇摄影张柯

  ■受访人

  徐曙鸣

  1979年进入宁波剧院工作

  1991年任宁波剧院演出部主任

  1997年任兰江剧院副经理

  2001年任宁波剧院副经理

  2001年至今任宁波市演出公司经理

  2002年至今任宁波逸夫剧院经理

  ■光影档案

  

高雅艺术折射城市品味

  新建成的宁波大剧院规模堪称一流。

  

高雅艺术折射城市品味

  宁波音乐厅举行的国际童声合唱节。

  

高雅艺术折射城市品味

  今年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曾在宁波大剧院上演,让宁波市民也一饱眼福。

  ■采访动机

  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应该从哪里着眼?不是餐馆,也不是商场,而是剧院。一般来说,文化繁荣之地,自然物质富足。艺术容易激发一个城市的市民的热情。时至今日,宁波已经有了一个既热情又理性的艺术欣赏群体,几大演出场所的售票窗口,经常能看到“满座”牌。徐曙鸣,宁波逸夫剧院经理、宁波市演出公司经理,他也许是宁波高雅艺术最好的见证人。

  随便挑一个夜晚,漫步街头,远远看去,夜色中的逸夫剧院灯光环绕,金碧辉煌,这座修建于1976年的建筑颇符合人们对艺术殿堂的想像。2005年6月8日晚,于魁智、孟广禄、赵葆秀、李胜素等11位国家一级演员共同出演的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在这里上演,热爱京剧的人们欣欣然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快,快点,是北京京剧院的戏呢……”慕名而来的人潮从城市的角角落落涌向逸夫剧院。韵味十足的唱段感动了宁波的普通百姓,这个京剧的夏夜充满了诗性,向宁波人发出了最盛情的邀请。

  这是2005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逸夫剧院经理徐曙鸣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嘴角浮出一丝笑意。

  回顾:高雅艺术惨遭“滑铁卢”

  徐曙鸣是幸运的,1979年,他被调入宁波剧院工作。“那可是大伙儿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单位。”提起往事,徐曙鸣颇有几分得意。

  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看戏、看电影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一票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圈内就流传着一句话:袋里揣着张戏票,走遍天下都不怕。徐曙鸣说,那时同事上菜场买肉基本不用排队,只要一亮明身份,大伙儿就纷纷让路:“人家还要为1000多个观众服务呢,赶紧,赶紧,让他先买。”

  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大家看戏几乎是不挑剔的,是啊,能看上一场戏就不错了,谁又会在乎这场戏是好是坏呢?那时,宁波剧院的舞台上演的基本都是甬剧、越剧和歌舞,偶尔也有省京剧团或地方京剧团来唱几出戏,给观众换换口味。至于上海的滑稽戏和沪剧,一年能看上个一两场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有戏的日子里,剧院从不担心上座率,“套用一句话,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徐曙鸣说。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一边是录像厅、舞厅、娱乐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固有观众群开始逐渐流失;而另一边却是剧院上演的越剧、甬剧依旧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拘泥于传统的表演形式,没有创新,于是再有耐心的观众也难免会厌倦。在内外夹击下,剧院100%的上座率没了,排队买票的现象也没了。

  当时刚刚担任宁波剧院演出部主任的徐曙鸣思考着:是不是该换一种演出方式,重新吸引大伙儿走进剧院呢?巧的是,就在同一时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哗变》在上海、杭州造成轰动,《哗变》在杭州连演4场,场场爆满———这无疑给了徐曙鸣极大的鼓舞,他一拍脑门:不如就引进话剧吧。

  1991年,宁波剧院与杭州剧院联合承接了北京人艺的《狗儿爷涅 》,这是宁波演出市场第一次引入“高雅艺术”的概念,却出乎意料地惨遭“滑铁卢”。当时,剧院工作人员到各单位挨个推销票子,可人家一听是话剧,连连摇头说:“不喜欢,不看。”工作人员不甘心,又拿出“北京人艺”这块响当当的牌子,人家头也不抬:“没兴趣,不看。”

  即便如此,演出当晚,徐曙鸣仍满怀期待:说不准大家会在最后一刻蜂拥而至呢?因为就在此之前,《狗儿爷涅 》在杭州剧院的上座率可是达到了90%以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戏已经开演,但上座率依然不足四成,其中70%的观众还是剧院组织来的。看着剧院稀稀拉拉的观众,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徐曙鸣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当时对我的打击太大了。像《狗儿爷涅 》这么一出优秀的剧目,到了宁波,竟没什么人赏识。我是满怀信心地去接这出话剧,观众的冷淡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曙鸣说。

  发展:高雅艺术市场初步形成

  《狗儿爷涅 》事件之后,一切重新又回到了原点。“我们只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大伙儿爱看什么就演什么。”徐曙鸣说,那段时间,热热闹闹的歌舞表演还算有“观众缘”,无论质量好坏,保持70%的上座率基本不成问题。徐曙鸣渐渐发现,大家看演出往往是看热闹,图新鲜。1992年,苏联莫斯科时装团来宁波剧院表演,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两场3000多张门票卖得一张都不剩,同样的情景在南方歌舞团初来宁波时也出现过,动感的霹雳舞、迪斯科同样吸引了不少人漏夜排队———显然,这些通俗艺术远比话剧更能激发宁波市民的热情。有人说,一个在文化上发展成熟的城市,必定需要有一个既热情又理性的艺术欣赏群体,他们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也能够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如果以此为判断标准的话,那么,当时的宁波还远远称不上是一座“文化上发展成熟的城市”。

  历史的车轮驶入1998年,这一年对于宁波演出市场来说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从1998年起,宁波剧院开始推出“宁波大剧院艺术节”(2002年更名为“金秋演出季”),每年一届。演出季在宁波历史上可谓是规模空前,档次空前。一系列高、精、尖的演出接踵而至,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宁波演出市场的历史纪录,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潮。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演奏会、莫斯科城市芭蕾舞团演绎的《天鹅湖》、中央歌剧院的经典歌剧《蝴蝶夫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经典儿童剧《皮诺丘历险记》等精彩演出伴随着“理查德热”、“芭蕾热”、“歌剧热”、“儿童剧热”,给宁波众多观众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2001年,徐曙鸣从兰江剧院回到宁波剧院担任副经理。他发现,演出季将交响乐、歌剧、话剧、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和流行音乐、杂技、喜剧等大众文化集合在一起“打包”推出,把宁波观众带进了一个新奇的艺术领域,无形中,也让原本对高雅艺术“敬而远之”的观众开始逐步接受这种艺术形式。但是,让他担心的是,昂贵的票价使很多对这些演出情有独钟但收入不丰的人在剧场外失望和叹息。事实上,他的担心不无道理———1998年至2001年间,宁波的演出市场仍然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

  展望:演出市场愈来愈成熟

  徐曙鸣说:“培养一个健全的演出市场,就像开餐馆一样。你店里的菜不管如何美味,总得先把人家请进门来,让人家尝过,觉得好吃,这才会经常来下馆子啊。”2002年,逸夫剧院开始实行低票价运作策略,把门槛降到最低。

  成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同年8月份,“美国钢琴公主”琳达·珍蒂钢琴独奏会在宁波引发狂潮,逸夫剧院甚至挂出了10多年未见的“全满”牌。剧院内,100多名观众站着听完整场演出;剧院外,众多艺术迷为能得到一张退票而苦苦等待。

  对高雅艺术,甬城市民开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当然,这种变化经过了数十年的积淀。新年音乐会在宁波走过的12年的历程就能说明这一点。早在1992年,宁波就引进了首场新年音乐会,当时,很多市民还是第一次在剧院内听交响乐,纷纷打电话咨询:听音乐会要不要穿正装?什么样的衣服叫正装?从1992年的第一场到去年春节期间的5场,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普及,欣赏新年音乐会的不再仅仅是一些专业人士和爱乐者,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到新年音乐会的观众群中。近几年来,新年音乐会的门票更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团体票越来越少,单票却越来越多。徐曙鸣说:“单票一般都是个人购买。”这意味着更多的市民开始自觉地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徐曙鸣说,时至今日,宁波已经有了一个既热情又理性的艺术欣赏群体,他们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也知道自己能看懂什么,这群人还为数不少。

  更重要的是,在宁波这座城市,这个群体也能够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2003年,宁波音乐厅建成,次年,推出“利时之约”百场音乐会,于是,戴玉强来了,金铁霖来了,吴碧霞来了,女子十二乐坊也来了……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博士这样评价“利时之约”百场音乐会:宁波音乐厅能坚持连续演完100场音乐会,这在全国还没有一个音乐厅做到过。2004年,宁波大剧院正式开演。于是乎,宁波又多了一棵引进高雅艺术的“梧桐树”。《音乐之声》、《霸王别姬》、《图兰朵公主》、《阳台》……一个个中外优秀剧目让甬城市民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乐此不疲。

  徐曙鸣说,如今,无论是维也纳的音乐家,还是上海交响乐团四重奏组,甚至红色经典样板戏,从20元的低票价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天价票”,都能受到甬城市民的追捧,在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逸夫剧院的售票窗口,甚至经常能看到“满座”牌。

  近段时间,宁波的演出市场,尤其是一些高雅艺术演出更可谓是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第三届国际声乐比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十二届中韩日戏剧节。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宁波的演出市场将会愈来愈成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