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概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8:34 人民网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素有“西江明珠”之称。其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国务院于1982年将肇庆星湖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于1994年1月批准肇庆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也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城市布局自北向南,山、湖、城、江错落递进,历史文化遗产和山水自然遗产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名城个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遗址和古墓葬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个,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03个。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各类文物360多处。其中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宋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阅江楼、崇禧塔、肇庆府学宫、鼎湖区蚬壳洲遗址和荣睿纪念碑等7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丽谯楼、清真寺、翕庐等18个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历史名城文物资源,不仅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保护措施

  1、完善保护文化名城的法制环境

  1982年以来,国务院和省、市、区(县)政府先后公布了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们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使名城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2000年以来,在《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从肇庆文化名城保护的实际出发,制定了《肇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市建设文化名市的若干意见》、《肇庆市七星岩景区总体规划》、《肇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肇庆鼎湖山景区总体规划》以及《肇庆市七星岩度假区总体规划》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体系,提供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法治依据。

  同时,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要求在城乡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过程中,凡涉及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建设审批手续。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项目的立项、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文物保护方案要经文物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要列入其建设工程投资预算等。

  2、积极营造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设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矛盾。我们坚持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取得双赢效果。

  自1994年始,我们逐渐做到“在建设中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严格执行省政府批准的《肇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方案。对确认为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划定绝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文物古迹相对集中或等级较高,或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的地段,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如把古城墙周长2800米范围内的老城区列为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该范围内保留有宋城墙、丽谯楼、米仓巷、包公井、两个总督府等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在城市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心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格局和遗址,不仅有利于延续名城文化历史,而且有利于历史名城的现代化建设。

  其次,“在保护中建设”,管理保护中适度建设开发利用好历史名城资源,产生和发挥了良好的效益。“九五”期间,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了关于抢救全市12个濒危古迹的方案处理意见的报告,市政府拨出专款,对濒危文物古迹进行抢修;1996年拨款修葺宋城墙,开通宋城东路;2003年斥资拆迁城墙边破旧民居,开通宋城西路,使宋城墙北段完全展露出来,再现古城雄姿。

  我们对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遗迹,挖掘其精华,有选择地进行复建,创造新景点。1989年以来,先后重建古城墙上的披云楼、阅江楼西侧的崧台书院、丽谯楼、包公祠、白沙龙母庙等。并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展示肇庆灿烂历史文化的窗口。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又有利于提高名城的知名度,扩大了名城效应。

  3、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

  我们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等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弘扬爱我肇庆,建设肇庆、繁荣肇庆的市民意识,宣传文化名城保护法规条例,加强名城保护意识教育,形成人人爱护文化名城的良好人文环境。

  加强对文化名城保护的领导,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以文物保护机构,落实管理人员,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保护开发文化名城的保障体系。肇庆市各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都能够充分认识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工作落在实处,做在细处。每年都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使其逐年有所增加。市财政除每年按预算安排市属文保单位正常的行政事业经费外,还安排一定数量的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抢救性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所需专项经费。在城市改造中重视考古调查和发掘,随时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文物保护资金,吸收社会的捐资赞助,不断壮大文化名城经济支撑力量,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规划设想

  肇庆市对名城的保护在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展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根据肇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积淀文化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划定宋城、梅庵、阅江楼、七星岩、白沙龙母庙、四塔(崇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鼎湖山庆云寺、鼎湖蚬壳洲以及端砚等9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西江、北岭山脉、龟顶山、七星岩、鼎湖山等5个自然风景保护区。目前,我市重点抓好梅庵、阅江楼、丽谯楼、崇禧塔等四个景点和七星岩风景区以及康乐古墓群保护利用的规划工作。

  梅庵是纪念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千年木构古建筑,始建于宋代,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面积12.4公顷,规划重点是对梅庵古建筑群修葺维护,对梅庵及其周围地段进行用地整体保护、整治、改造及开发。建设梅庵古迹核心区、梅庵公园游览区和梅庵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区,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禅宗探秘、游览观赏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胜地。市规划部门已完成对该范围内的规划用地调查工作,调整了道路规划,将于近期拆除梅庵路东侧沿街的临时商业建筑,改造为旅游商店、停车场等旅游服务用地。

  阅江楼保护区以铁军的摇篮--阅江楼为中心,南至西江、北至地区财政局宿舍以南、东至三圣宫、西至天宁路,包括阅江楼、肇庆学宫、文昌阁、崧台书院以及周围保存完好、风貌独特的传统民居群和特色骑楼街,面积约为40.7公顷。规划整治阅江楼至肇庆学宫之间的区域,拆除破旧楼房,新建一座两层的仿古建筑“肇庆民族风俗陈列馆”,使之与崧台书院、阅江楼连成一体。整治改造阅江楼和崧台书院至江滨堤路的区域,建成阅江楼文化广场。对肇庆学宫、文昌阁实施维修保护,逐步拆除周边的破旧危房,恢复学宫建筑群。逐步建成传承肇庆历史文脉、弘扬肇庆优秀历史文化、宣扬叶挺独立团历史功绩的历史文化旅游基地,成为肇庆旧城区一处人文景观荟萃,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场所。

  丽谯楼保护区是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核心区域。丽谯楼是肇庆府衙的前楼,是肇庆得名之处,宋代名臣包拯就曾在府衙居住和办公。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将在近一两年内恢复府前广场(校场)。位于肇庆府衙原址范围内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已有搬迁规划,正在论证和安排用地、筹措搬迁建设资金。搬迁后,将在考古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科学地恢复肇庆府衙。

  崇禧塔保护区规划用地范围22400平方米,该范围内有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利玛窦所建的仙花寺遗址和王泮生祠、景福围局纪念亭三处文物古迹。我们计划整治崇禧塔周围的建筑,根据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建设崇禧塔广场,保护修复利玛窦仙花寺、王泮生祠和景福围局纪念亭等历史建筑,展示肇庆作为西江走廊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突出肇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端砚文化资源的保护是肇庆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产于肇庆,自唐代开始被列为贡品而名扬天下。端砚文化已经成为肇庆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品牌。2000年在肇庆市博物馆内建立端砚陈列馆,陈列展示端砚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概况展示端砚的开采、生产过程和展示端砚的独特艺术魅力。2001年10月成立了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规范经营市场秩序,科学保护资源。划定了端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肇庆下黄岗沿江两岸的自然村、羚羊峡及峡内砚坑和清风阁摩崖石刻、望夫石、纤夫路、装公十九桥、堤庵等,面积约461.4公顷。近期计划按《2004-2006年肇庆市端砚业发展纲要》,对端砚石名坑实施有效保护,大力挖掘和弘扬端砚文化。

  七星岩风景名胜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正进行科学整合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丰富景区旅游文化内涵。计划在近期建成十大千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游览线路,整合十大自然景观、十大生态自然景观、十大生态榕景观、十大名人足迹和十大建筑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和传说、歌谣等无形文化遗产作为景区的形象品牌,把旅游文化做大做强,发展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我们把整个景区规划为:七星岩景区南区,核心区(中心区)和仙女湖湖光三大功能区,通过把景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相映交融,展示景区千年文化的永恒魅力。

  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在许多地方都认为是矛盾的,肇庆市政府近年来努力探索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004年11月肇庆城区康乐中路道路改造工程在施工中发现了汉至南朝大型古墓葬群,这是我市继上世纪70年代松山战国墓和2001年东晋墓发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从而引起了省内考古界的轰动。肇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明确指出:古墓葬是肇庆两千多年灿烂文化的珍贵的实物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天赐的“宝藏”,向世人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辉煌。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坚决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对古墓葬展开抢救性挖掘。并迅速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段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共勘探面积4000平方米,挖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挖掘古墓葬九座,其中汉代土坑墓3座、东晋砖室墓1座、南朝砖室墓5座、宋代灰坑遗迹和宋代水井3口,出土文物300多件(套)。

  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鉴定,该古墓葬群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形制之独特、出土文物之精美在广东省内罕见,对研究肇庆乃至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城建、风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肇庆市委、市政府把古墓葬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作为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一个机遇和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举措列入政府的工作内容。初步规划方案是建设一座古墓博物馆,对古墓群实行原地原状保护。同时将肇庆历年来发掘的代表性的古墓葬及出土文物集中在馆内展出,使之成为保护、收集、研究、展示肇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生存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场所。

  目前,规划部门已重新调整道路规划,让新路为古墓葬让道。这是肇庆首次在道路建设中为保护古文化遗存而拐弯,是我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决策。肇庆市政府将召集省、市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和城市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对古墓的保护利用进行充分研究和科学论证,并对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肇庆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让文化与旅游联姻,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推出古城踪迹主题游览区、梅庵禅园主题游览区、端砚主题游览区、包公遗迹主题游览区等旅游线路,向国内外游客展现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并积极倡导和推动名城间的交流合作,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合肥联手策划启动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跨省际旅游专线,为促进名城的繁荣发展作出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