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弘扬长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4:58 大江网-江西日报

  ■吴方宁 吴晓敏

  70年前,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历尽艰辛,转战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功转移到了西北,翻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这次举世无双的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它不仅因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

神财富而彪炳千秋。70年岁月的流逝,不仅未丝毫磨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更凸现出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长征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长征中,前有“左”倾错误的蛮干莽撞,后有张国焘分裂行径的破坏干扰,但我们党却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先于绝境中成功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事实上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有了主心骨;后又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进行了有理有节的严肃斗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统一。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全党全军尤其是中高级干部有着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有着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大局观念,有着建立在正确路线基础上的铁的纪律和坚强团结。理想和信念、纪律和团结的力量把这群经历挫折、乃至失败的人们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拖不垮、打不败,将一次严重挫败后的退却变成了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长征是宣传队”,使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但没有被“根绝”,而且因为“长征是播种机”,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播种”更加气势磅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进程中,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多重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同样需要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同样需要团结、纪律的保障作用。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讲理想信念,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而奋斗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率领着中国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科学发展观的坚持贯彻、“五个统筹”的全面实施是党的大局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弘扬长征精神,提高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自觉性,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党的战斗力。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图存精神的升华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红军长征时,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秋,尽管长征始于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而被迫转移,但是,我们党自觉地意识到肩负的民族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口号,从而牢牢把握住民族脉搏,忠实地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正是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支撑着红军指战员战胜了一切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把革命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迅速到来。

  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又要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又要实现社会稳定有序;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有效、长久利用,其艰难困苦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理由陶醉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以艰苦奋斗为内核的长征精神。

  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机遇和挑战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互相转化,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长征精神昭示我们,困难和挑战往往正是抓住某些机遇的契机。如果对党和人民的力量缺乏信心,不敢以自己的艰苦努力来开拓奋进,只是拘泥于现成条件、只是眼睛向上、只是左顾右盼、只是发愁嗟叹,再好的机遇摆在面前也会丧失殆尽。只有正视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尊重客观规律又勇于艰苦奋斗,才能战胜挑战、抓住机遇,开拓新局面,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机勃勃。

  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典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超出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然而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发挥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谱写出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长征精神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向往光明、向往文明的人民与黑暗、反动势力的斗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射出它隽永的光芒。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沿中央红军长征路线采访后,就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高度评价长征精神“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奉献给世界文明宝库的绚丽精神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希望。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的预言:“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弘扬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努力调动和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