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枣铺就增收路:临汾平川两百万亩红枣丰收彰显调产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5:01 山西日报

  红枣丰收,枣农的脸上写满了笑意,心情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灿烂。从2001年起,临汾市把种植200万亩红枣确立为农业调产的主导产业之一,短短5年间,红枣富民工程如火如荼,成为临汾农业结构调整的特色工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使临汾的传统农业走向了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之路,从而成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典范之作。

  “121”工程在为民的思想和亲农的步履中呼之而出

  临汾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有3/4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是全市国民经济的大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收了麦子种棒子,收了棒子种麦子”一直成为临汾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优势产业不突出、高产低效等农业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连续几年来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民收入一度徘徊不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下的现实问题成为临汾市的一大重要课题。

  如何使农业这一块尽快“活”起来,2001年骄阳似火的夏季,市委、市政府领导连续两月带领农口工作人员走乡进村入户,看水看山看田,访基层查实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临汾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症结,以及面临的困难和历史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市委、市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决议,推出了“平川抓提升,山区抓突破”构筑临汾农业发展新框架的“121”调产战略的重大举措。率先从沿汾河的平川七县区的400万亩耕地上突破,打破县域界限,进行规模发展。用5年时间,采取枣粮间作的办法,在这一区域内建设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200万亩红枣基地,100万亩高效果蔬基地,初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升平川农业的整体水平。

  其中200万亩红枣工程成为“121”工程重点和龙头。主导产业的确立可以说是临汾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力举,但在推广200万亩红枣工程初期,由于信息不畅,观念滞后,许多群众不理解不愿干。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是让群众眼见为实。”市里组织重点工程的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取经,特别是临汾本地区许文山、柴保子等20户年收入达10万元枣农的出现,以及因红枣而富名远播的官滩村、龙马乡的崛起,使群众看到了发展枣粮间作“粮食没减产,枣树已成势”的现实。

  为激发农民种植枣树的积极性,临汾市采取了财政补、集体帮、个人拿多渠道筹资的办法,筹资1.7亿元,有效地解决了枣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市里拿出160万元,实施“以奖代补、激励先进”等一系列行政推进举措,使得百万亩红枣如期形成。

  酸枣接大枣技术的推广,让山区农民获得巨额收入,取得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汾平川七县,丘陵地区占到了1/3。在发展枣业工程中,逐步形成了平川枣粮间作、丘陵地带酸枣接大枣、集中连片密植枣园三种模式。其中,利用丘陵地区丰富的酸枣资源,突出酸枣接大枣,成为富民工程的一大亮点。

  许文山,赢得翼城“红枣第一家”美誉的传奇式人物。他从300元起家嫁接枣树,到去年从人见人愁的“圪针窝”里获利40万元,不仅改变了贫穷的家境,同时也将一个近60亩的不毛撂荒山丘,改造为一个生机盎然的枣树园。

  国庆节后,记者来到了唐兴镇苇沟村被许文山承包的、人称“老油坊窑顶”的枣园。他说,46岁的他从未见这个地方打出过粮食。

  山顶沟坡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酸枣丛,“像锈住的头发一样”,砍也砍不完。1998年,村里免费让他承包了这一荒地,他尝试着种上了谷子,结果颗粒无收,又种了西瓜也血本无归,再种上苹果树,结果是圪针猛窜,树不长,酸枣丛像着了魔一样,越砍越旺。

  3年劳作不见收成。正在惆怅的他,听到了县里开展“酸枣接大枣”推广技术,凭着一股血性,掏出300元买来枣芽,在他的伤心之地搞起了嫁接实验。这一年,他嫁接了1600多株梨枣,当年就长了一人多高。但由于过高,大风一过,只留下七八百株。这七八百株当年结果,他试着让老婆拿了10公斤到县城卖,不到一小时老婆就回来了,3元一斤竟然脱销!涨到5元旋即告罄,当年他就收入800元钱。第二年收入达到1万元,第三年达到2万元。目前他已嫁接了5万余株,并增添了赞皇、金丝、沾化等名优品种,原来矮小瘦弱的酸枣丛,成为健硕丰满的摇钱树。

  房前窑顶都是酸枣丛的翼城隆化乡两坂村活跃着一批“3860”部队,这支由38岁中年妇女和60岁老年人组成的特殊部队,却造就了翼城“红枣第一村”。

  71岁的退休教师李成标老人是该村红枣协会会长。他介绍说,酸枣接大枣是一分钟的技术,五分钱的投入,几元钱的回报。村里房前是沟,屋后是坡,酸枣丛四处蔓延,糟害得庄稼都不能好好生长,是让人烦心的一大废物。村里的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剩下的妇女和老汉,困守在山庄窝铺无事可做,酸枣接大枣技术传到村里后,村支书李鸿海首先组织起“3860”部队,并带领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请了县里技术人员到村里传授嫁接技术。当年全村就有600人学会了这一技术,嫁接了7万株。到今年,全村嫁接100万余株,相当于造地1万亩。一株的枣至少能卖一块钱,村里光卖枣就能收入100万元。

  据了解,目前临汾平川县区的丘陵地带酸枣接大枣面积达到92万亩,这相当于新增加了一个县的粮田面积,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平川县土地匮乏的问题,而且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毛撂荒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以品牌闯市场,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增效

  襄汾县在政府扶持资金倾斜的同时,实施了“谁栽谁有谁受益,树随地走”的办法,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先后为全县5896户枣农发放了林权证,建立了长期、稳定和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大力创造条件鼓励民有民营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县创出山西十大名枣官滩枣的官滩村成为规模化枣粮间作基地。

  近5年,该村红枣资源得到迅速扩张,发展枣粮间作1000亩,枣药、枣草间作等660亩,有枣树25万株,人均达到600株。去年红枣总产达到了15万公斤,总收入180万元。随着红枣资源的扩张,官滩村将红枣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经营,逐渐形成了以“枣、苗、穗、接、蜜”为主的五大枣业创收基地,其中仅蜂蜜、花粉一项收入就上10万元。

  官滩村示范效应带动周围十几个村走上靠枣业发家的路子,也为枣业生产加工、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增加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最早点起洪洞红枣保鲜这把火的山西正光实业公司老总高振武说,他注册的“历山鲜枣”在武汉、杭州等地以20元1公斤的价格销售都供不应求。他建起的500吨气调库、1000吨恒温库顺畅了丰产枣农的销路,解除了鲜枣怕晒易坏的后顾之忧。今年,英国一企业慕名而来,投资800万美元与他合作,上马一条全自动万吨系列枣汁生产线,年可消化鲜枣1.5万吨、干枣1万吨,产品全部销往国外。

  目前,临汾平川7县已形成58万亩的枣粮间作区,现代化生态立体生产初具规模,以霍侯路和汾河沿岸为主的4000多个密植枣园正在形成,实现了集约经营管理水平,产量效益大为提高。7县区成立了28个红枣协会和理事会,从事生产、加工、销售人员近5万人,形成了农民生产管理,中介组织帮助联系,经销商销售的营销体系,并实施了网上销售。去年红枣产量达到4378万公斤,总收入为1.5亿元,今年超过了2亿元。

  初步预测,再过5年200万亩红枣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年产量可达30万吨,收入24亿元,仅此一项,平川农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

  本报记者乔明亮本报通讯员李晓红高红生陈振虎(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