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来豫调研时认为 “河南交通建设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7:44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高亢)“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工作,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思路正确,措施得力,积极推进交通建设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近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河南调研时,对河南近年来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高度评价。

  10月19日至21日,张春贤先后在郑州、洛阳、南阳、许昌等地就交通发展情况进行

调研,并听取了河南交通工作的情况介绍。张春贤认为,近年来,河南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全省上下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大气候密不可分。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交通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发展交通的意识强、认识高、抓得紧、目标明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河南交通发展的情况,亲自研究交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各级地方政府发展交通的劲头足,行动快,氛围好,有事业心。广大群众交通建设积极性高,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要求。

  张春贤对“十五”以来河南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十五”以来,河南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十五”前四年河南公路里程增长近90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5.3公里,远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每百平方公里33.9公里)。高速公路增加了近1300公里,通车里程已经超过1900公里,不仅居中部六省之首,而且在全国的排位也由第十三位上升为第四位,位居全国前列。今年9月,随着济(源)洛(阳)高速公路的通车,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都通了高速公路。目前,还有超过2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建,这种发展速度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张春贤评价说,目前,河南公路的技术等级有了较大提高。等级公路比重为9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2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9.1%提高到28.7%,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4.6%),仅次于上海、山东和辽宁,位居全国第四。

  张春贤认为,河南具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4年,河南公路通道的交通量也有了较快增长,全省高速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已超过1.8万辆,京珠高速、连霍高速公路的平均日交通量已分别达到2.3万辆和2万辆,部分路段已超过3万辆,大动脉的作用日益凸现。去年专家曾对京珠高速公路郑州至信阳段的运量进行了调查。该路段的货运密度为19.8万吨/日,而平行的郑州至信阳段铁路为21.5万吨/日,该段高速公路的货运密度已经是铁路的92%,从货物运输价值看,该段高速公路则是铁路的6.2倍。从运输的货物种类来看,高速公路运输的制成品比重占36.6%,农产品和鲜活产品比重占24%,仅这两项所占比重就超过了60%,而铁路运输的制成品比重仅占2%,农产品和鲜活产品比重仅占7%。同时,铁路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比重占57%,而高速公路这类货物的比重占25.8%。应当说,高速公路和铁路已经共同承担起运输大动脉的任务。

  张春贤也高度赞扬了河南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投资渠道,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服务管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做法。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张春贤指出,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过境交通量大,加快河南交通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河南自身发展需要,而且是提高全国路网通行能力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他指出,中部崛起,交通先行;交通先行,河南是关键。而从河南看,从国际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律看,高速公路在河南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公路的枢纽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公路促使市场消费、流通和促进物流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加快河南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围绕着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交通网络的枢纽中心来构建。在河南率先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就能够汇聚和加快全国的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形成大市场,促进大流通。

  张春贤表示,“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把河南作为支持中部崛起的重点,从投资力度、扶持范围、技术交流等全面进行支持,期望河南交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为全面反映河南高速公路建设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河南的交通事业再上新台阶,本报近日将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通衢中原·河南高速公路三年建设纪实》,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