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西宜春宣传部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8:27 人民网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执政路径的一次革命,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文化层面上更深刻的一次重大转折,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水平的新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核心和范畴,在理论上有更深的认识,行动上才能有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哲学层面把握和谐与矛盾的辩证思维

  实践受理论指导,行为受思维指挥。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从哲学层面,从辩证法上认识把握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并不是凭着感觉或是由脑子空想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党从“斗争哲学”的思维方式向“和谐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次大转折。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党提倡“斗争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在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我国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封锁,国内外阶级敌人妄图颠覆中国政权,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没有“斗争哲学”,就不能动员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没有斗争也就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果断地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社会群体、社会成员的目标都是一心一意求发展、集中精力谋发展。社会、群体之间更需要稳定,呼唤着和谐。和谐是稳定的最佳形式,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从哲学层面上从“斗争哲学”转到“和谐哲学”的一次大转折。对和谐社会构建认识不坚定,或者不去落实而仍然沉湎于“斗争哲学”中就必然背离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有悖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然背离社会发展规律而产生失误或犯错误。而这样的失误和犯错误必然要受到现实和历史的惩罚。

  当然,和谐社会并不是排除斗争,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在必要时进行斗争,包括思想斗争。斗争是为实现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是局部、某些特定领域(范围)的。依据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当今人民安居乐业,万众一心谋发展,斗争主要是进行自我思想交锋,通过改革,实现自我完善。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不仅有斗争性的一面,也存在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1)。

  我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非根本利益”范畴还存在大量的矛盾。由于历史的积淀和部分地区部分干部在作风上存在一些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上深层次的改革又必然涉及一些群体、个体的利益的调整,使得社会矛盾凸现。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矛盾的同一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党和政府正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从政策上、干部作风上等方方面面促进矛盾的相互转化。在政策上,有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种种优惠政策,有完善农村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农村,建立新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各种优惠,组织全民创业,使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有业、乐业,等等。在干部作风上,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动员组织广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使群众得实惠,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所有这些都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

  社会主义是我们今天所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本质

  历史发展证明,和谐社会有多种形态,如原始“大同”的和谐社会,封建“盛世”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来还要建设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不同社会性质决定不同的和谐社会,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和谐社会的内容、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和谐社会是以“斗争哲学”为基础、以平均主义为标准的和谐社会。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依托,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邓小平同志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根本。生产力大发展,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落后,贫困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和谐的。但也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越多就是和谐社会,这要看财富是怎样来的以及怎样分配,关键是要使创造财富的多数人能普遍、公平共享财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开了财富之门同时又使创造财富的人共享机会、共享成果,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保证。

  我们应该对不同社会性质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和谐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区分,不可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成。既不能把过去传统的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如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和谐目标及要求当成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如把计划经济时代以平均主义为标准的和谐社会作为一种范本来衡量今天,来对比发展中的问题,从思想上怀旧,走回头路。也不可把未来社会,如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当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下建设和谐社会。否则的话就要犯右或“左”的错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