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群居折射现实沟通习惯 理智取舍做好人际得失准备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5:13 中国青年报 |
社会心理学博士 宋振韶 去年大约这个时候,“小企鹅”(QQ)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3.55亿,经常使用的用户数1.19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730万。无疑,这只身价不菲的小企鹅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沟通和交往行为,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增添了无穷的想像空间和无数的互动可能。 毕竟现实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的发展历史与网络中的沟通与交往历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后者在很多情况下都在“拷贝”前者的模式。小企鹅族“群”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和现实并非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沟通与交往方式会日益贴近现实中的人类活动并牢牢“镶嵌”进人类日常活动的时间表中,影响着人们的沟通和交往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可以“结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互动中是一条公认的规律。“群”在即时沟通工具中就扮演着聚集志趣相投者的角色。因此,当一个人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群,无疑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在《地球部落》、《网海深处有洞天》、《我们的距离在拉近》、《我的“玉米地”生活》、《相互鼓励上考场》五篇文章中都肯定了“群”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会产生“群”?这似乎是一个很笨的问题,然而,正如人为什么“结社”一样,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过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无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还是人际需求理论,都将人际关系需要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纳入其理论体系。Schutz的人际需求提出了三种人际需求:爱、归属、控制。归属的需求是希望存在于某个团体(群)的愿望。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人需要用归属感来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惧。因此,“群”带给游离的网友一种归属感。 由于网络沟通与交往的历史毕竟很短,甚至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与交往方式的“拙劣”翻版,游戏规则尚不完善。因此,给不少的人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和苦恼。比如,“群聊”中发言无序的状态带来太多冗余信息,处理起来耽误很多时间和精力,心理上有“信息超载”的负担;“群”成员被动接受了很多可能更适合私下一对一聊天,引起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尴尬;由于网络上人的自我约束力降低,因此,现实生活中说不出口的话可能会展现在“群”成员的眼前,不免有“言语骚扰”之嫌。在《公共话语空间,我的烦恼》、《终于熬成掌门人》、《被他追得无处躲藏》三篇文章中,暴露了一些网络沟通和交往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除了网络沟通软件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之外,对于网络沟通软件的使用者来说,需要明确下面提到的问题: 1.明确“群”的目标。究竟加入“群”、创建“群”来做什么,否则,“群”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2.建立游戏规则。“群”中若无规则,“群”就很难给人带来沟通的乐趣,反倒会让使用者产生不胜其烦的情绪。 3.做好面对人际关系得与失的心理准备。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朋友的获得与流失,有时候个人兴趣的转变,物理空间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新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能失去一些人际关系,这都是正常的人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