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昨天,市民记者走进城市深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1:29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昨天,市民记者走进城市深处

  本报记者和市民记者一起讨论采访的稿件。胡龙召摄

  编者的话

  明天,是第六个中国记者节。

  和护士节、教师节一样,记者节是我国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为庆祝记者节的到来,昨天,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普通市民来当一天记者,通过市民记者的眼睛、市民记者的笔,观察社会,报道新闻;也使更多的人了解新闻工作,了解新闻记者。

  我们认为,读者绝不只是信息的简单接受者,许多情况下也是记者的老师。至于采访对象,更会通过对提问的回应,使记者直接受教益,长学问。师生在教学中可以相长,处在信息传播两端的记者与受众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常说,我们报道的主体是市民群众,我们报道的读者也是市民群众,所以我们的报道就应该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记者的工作是沉甸甸的。选择当一名记者,就意味着选择了神圣与光荣的职责,就意味着对真理永恒的追求,意味着没有终点地奔跑下去。常常,为了一条线索、一个细节,为了一句话、一个人,记者暴晒于骄阳之下,奔走于风雨之中。记者以记录社会变革进程的每一步为己任,甘做“社会的良心”,用心去折射温暖与光芒,对责任、理性、良知始终不渝地坚守,忠实于历史,忠诚于公众,关注平凡百姓的苦乐与悲喜,以承担意识“铁肩担道义”,以人文情怀“妙手著文章”,“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种力量来自于广大读者信任的眼神,赞许的微笑;总有一种信念会始终支撑我们,那就是:勿忘民众!

  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来过!我见证过!我忠实地记录下了事实和历史。

  小小更衣室

  问题却不少

  市民记者尹小荷(银行职员)

  本报讯虽说商场的更衣室很小,但这样那样的问题却不少。

  昨天,我来到中山东路一家大百货商场,发现一些更衣室卫生条件较差,有些更衣室甚至没有门插,在里面试穿衣服时,常会有人推门进来。还有一些更衣室里放着抹布、扫把等,既拥挤,给顾客的感觉也不好。

  接着,我又探访了几家专卖店的更衣室,发现有一个品牌女装的更衣室,拉一道布帘子当门,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很容易就“曝光”了。还有部分更衣室里电源线脱落了,非常不安全。

  下午,我又去了新街市场,这里不少服装店面没有更衣室,要试穿衣服很不方便。摊主可能考虑到成本没有建专门的更衣室,那么,市场的管理者可否考虑建起公共更衣室呢?市民记者感言

  以前,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很好奇,挺向往的。但这回参加了活动,我明白了,记者也是很平凡的人,他们在工作中,也会遭到不理解和拒绝,东奔西跑的,很辛苦。而且,很多东西要写出新意,也是很难的。

  附言:尹小姐很善于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问题。作为一名市民,她很有责任感,发现一些不足,就积极提出改进的意见。这份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位记者学习的。本报记者丁晓虹

  电瓶车带人带货,

  危险!

  市民记者王国伦(外来务工人员)

  本报讯马路上的电瓶车越来越多,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交通隐患。有些电瓶车上坐着好几个人,有些电瓶车成了运货工具。昨天早上8点40分左右,在东门口,我看见一个妈妈骑着电瓶车,一个五六岁的女孩站在车上,虽然路口是红灯,但那个妈妈还是骑车穿过马路,旁边都是呼啸而过的汽车;没过多久,又有一个男子骑的电瓶车上居然一前一后带着两个小孩,让人心惊不已。此外,还有很多电瓶车成了运货的工具:有些电瓶车上放着一个或两个很大的纸板箱,骑车者的腿就架在纸箱上,过往车辆都得避让他们。

  电瓶车本来是给人出行带来便利的,但像现在这样带人带货就太危险了。市民记者感言通过近一天的体验,我对记者工作的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记者的工作地点更多的是在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为推进物质、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不遗余力。记者职业是崇高的,记者是可敬的。

  附言:我和王国伦一起去采访时,他十分认真,观察问题非常仔细。在江厦桥上,他突然掏出一个能拍照的手机,对着危险的情况拍起照来,随后又腼腆地对我说,这个手机是老婆的,今天特意借过来用用。说完,他“嘿嘿”地笑了。我们的市民记者,我们的忠实读者,朴实,敬业,叫人感动。本报记者朱尉

  节约用水做得咋样

  医院里面看个周详

  市民记者占慧杰(公务员)

  本报讯作为用水大户,医院的节水情况怎样?昨天,我和晚报记者来到市区几个大医院实地调查了解。

  我们先来到位于柳汀街上的一家医院,只见工友们正在拖地搞卫生。他们用桶接水洗拖把,用抹布擦墙壁,都是重复利用桶里的水,比较节约。走进门诊大楼的卫生间,水池的龙头是旋转式的,大便池用的是水箱,耗水量较大。曾有专家介绍,如果水龙头换成上下扳动式的,可以缩短关水时间,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但作为用水大户却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水箱里,我们也没有看到可以发挥节水作用的可乐瓶或砖头等。

  走访了几家医院,总体感觉是医院大有节水文章可做。对老房子的旧洁具,可分批改造;新建或改建大楼时,要采用节水型器具。

  市民记者感言

  通过深入现场、采访人物到撰写出稿件,真切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在采访中,我们向一名有关负责人了解情况,该负责人十分警觉,使用外交辞令让我们改日再来。我想,这种事情记者们一定是经常碰到的。在与记者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附言:占先生是以专业的眼光看待节水问题的。在采访中,占先生细致入微,在一些容易忽视的地方,他都指出有节水文章可做。这既是一次一起配合采访的活动,也是我们互相学习的机会。本报记者肖勇

  营业员张口就说宁波话

  建议:窗口单位应规范服务用语

  市民记者刘胜林(教师)

  本报讯我市一些商场存在部分营业员不讲普通话说方言的现象,让非土生土长的顾客颇有微词。昨天,在“银泰百货”、“国美电器”、“新华联”等营业场所,记者以顾客身份先后与10名营业员进行了交谈,在这10人中,只有3人开口第一句话说的是普通话。

  交谈中,她们坦言相告,平时一般都说宁波话,只有在碰到听不懂宁波话的外地人时,才改口说普通话。她们也都知道“作为服务性窗口单位应该讲普通话”。营业员李小姐告诉记者,一是领导没有特别强调要讲普通话;二是有些顾客开口先讲了宁波话,为了拉近与顾客的距离,自己也就跟着讲方言;三是有部分营业员普通话讲得不好,所以宁愿讲方言。

  在“国美电器”工作的武汉籍营业员胡小姐表示,在武汉大商场里,营业员都要求讲普通话。作为外地人,她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反映宁波话难学难懂,有时还闹了不少笑话。

  在天一广场,记者碰巧采访到了一位正在购物的某高校中文系老师高先生。他认为,商场营业员以当地方言接待顾客的现象有损于宁波“开放、文明”的城市形象,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至少应习惯“开口普通话”。他建议城市所有窗口单位都应尽快规范普通话服务用语。

  市民记者感言

  昨天在采访中,我碰到了一位下岗女工。她听说我是晚报“记者”时,她迷离的双眼立即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她将我拉到一边,急着诉说她的不幸遭遇,请求记者“无论如何要帮帮我”。看着她那噙满泪水的双眼,我的心被触动———被人信任,肩负责任———做记者,原来就是这种感觉!

  附言:刘老师本来是想给记者打电话反映问题的,昨天有了当市民记者的机会,他决定亲自做一个调查。他很快就找到了新闻调查的切入口:采访宁波籍营业员、外地籍营业员和顾客,了解对“营业员开口先是宁波方言”现象的认识。他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有碍文明城市形象的问题。以小见大,很有“眼力”。本报记者屠传宏

  不规范用字现象还有很多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能够反映文明程度

  市民记者凌义斌(财会人员)

  本报讯不少市民反映,不规范用字现象在宁波还大量存在。昨天,记者在江东的大街小巷探访,果然发现写错字、别字、繁体字的不在少数。

  镜头一:在明楼东区的一片草坪前,物业公司竖了一块告示牌,希望居民共同保护好草坪,不要抄近路踩踏草坪,但却把“抄近路”写成了“闯近路”。记者指出后,工作人员诚恳地表示“明天就改过来”。

  镜头二:在惊驾路上,有一家商店的大字招牌写着“時尚 貝”。记者问为什么将店名写成繁体字,老板娘的回答很干脆:“我也不知道,招牌是请人弄的。”

  镜头三:学校是教书的地方,用字应该规范了吧,但明楼中学食堂里也有用错字的地方。洗菜池边,工作人员正在洗水产品,可边上写的却是“素菜池”。水产品不能算是素菜吧,看来是错把“蔬菜池”写成“素菜池”了。

  镜头四:演武街上的一家“古越龙山”黄酒专卖店,门口招牌上的那个龙字也成了“龍”。记者善意指出后,店老板很不以为然:“这是公司规定统一使用的,要改,你就去绍兴找我们公司说去吧。”

  市语言工作委员会的一位专家认为,语言文字的正规化程度,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市民记者感言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为了这个600字左右的稿件,我足足跑了大半天,为了搞清楚事实,询问当事人时还受到了白眼。可以想象,长年坚持在这个岗位上的记者们,他们付出的劳动量是多么巨大。

  附言:市民记者经过扎实的采访,反映了较多存在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写得细,写得扎实,文字功夫好,工作作风也很不错。本报记者戴伟龙

  110民警

  基本功着实过硬

  市民要多多理解配合他们的工作

  市民记者周德祥(公司员工)

  本报讯一直想了解一下巡特警的工作,昨天,我作为一名市民记者,终于有了机会。

  一大早,我来到市巡特警支队九中队。在辖区巡逻半小时后,110警车接到指令,我和民警们迅速赶到江东北路一处工地,这里有一些破烂王正在哄抢。我们刚到,又有几辆110警车也从各处赶来。我好奇地问,这些警车怎么会如此神速?王警官说,支队给他们的要求是接警后5分钟赶到现场,他们自己定的要求是3分钟,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他们平常要练习不少基本功:熟悉辖区道路是第一步,此外还要迅速判断出哪条线路能最快到现场,歹徒可能会向哪几个方向逃跑,每个小区有几个出口等等。我说出几条偏僻的小路名,他们果然对答如流。

  王警官从事110巡逻工作已经四年了,他说最想对市民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110民警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是公安工作的一个“流动窗口”。作为市民,要多多配合110警察的工作,要像他们的家人一样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只要警民联防、警民连心,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全。

  市民记者感言

  我终于过了一把记者瘾,还同时体验了记者与警察工作的辛苦和崇高。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智慧和力量,我们这座城市才这样的精彩纷呈。

  附言:周先生对采访作了充分准备,采访提问也很专业。110民警的职责、工作时间、接处警程序等,他都问到了。让记者惊讶的是周先生的沟通能力,他和两位被采访者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很快就像老朋友似的。善于交往,是当好记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通过一天采访,周先生对110民警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表示今后会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110民警,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报记者李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