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四川打造“中国文化强省”的初步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3:31 人民网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入WTO以后,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在“天府之国”——四川,同样迎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四川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文化经营单位主体意识增强,整体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和发展环境存在障碍。全省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四川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作为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和高社会就业率的朝阳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开发利用四川深厚的文化资源,发展四川的文化产业成为实现四川新跨越的强大驱动力。

  确立目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有目标则有所为,无目标则无所为;目标高则有大为,目标低则有小为”,成事者必先确立其目标,正如射击场上首先要找准靶心一样,找准目标,才有奋斗方向。

  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可从梳理文化资源入手。四川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之富在全国也非常突出,如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为代表的古蜀文化,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以都江堰及配套设施为代表的水文化享誉海内外。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在现今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文化,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独放异彩。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川遗踪诗文为代表的盛唐文化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成就。此外,以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康巴、纳西、白马、嘉绒、彝家歌舞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全兴烧坊、文君酒、郎酒及其配制工艺等为代表的酒文化;以蒙顶茶等名优川茶及其泡制工艺、茶馆、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川剧、清音、金钱板、谐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甘孜泸定桥、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凉山彝海结盟雕塑和一批革命伟人、革命烈士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战争文化均久负盛名。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AAAA级(最高级)风景区等。中国西博会、四川国际电视节、四川国际熊猫节、四川国际美食节、四川国际旅游节等一批具有现代色彩的文化平台与品牌资源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

  四川拥有得天独厚、浩如烟海、享誉国内外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大省当之无愧。而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总资产484亿元,总收入279亿元,发展规模已经居西部第一位。因此,笔者认为,按照四川提出的“实现四川新跨越”的战略要求,文化产业领域也应主动出击,建设“中国文化强省”,实现四川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之文化产业本是创意产业,纵然没有富集的文化资源,只要有恰当的战略规划,突破自产自销、小打小闹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产业跨区域、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抓住机遇,也可变别人的资源为自己所用,顺利实现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远的如美国、韩国的文化产业,近的如湖南、安徽的电视发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四川只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下定决心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省域经济的实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是完全可以做打造“中国文化强省”这篇大文章的。

  四川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明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而四川地形整体上又是一个盆地,具有封闭性特征,故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之说。地理的封闭使四川文化呈现极端封闭、保守的特征,故有“盆地意识”之存在。而封闭与开放是一对矛盾,物极必反,极端封闭保守又会向极端的开放、激进转化,保守、激进这一对矛盾在四川兼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历时性如清末民初经过多年的沉默后四川兴起的保路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说明了川人的开放性、革命性,共时性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四川报业的开放与电视业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封闭自守与开放发展的两极悖反现象,更加开放与进取应是今后四川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四川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文化强省”的历史性契机也应由此产生。

  根据四川省情,推进四川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体制,转换机制

  制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体制上的障碍。现行文化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事业单位体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义、利”不分等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对高新技术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敏感,参与国际竞争乏力等等,严重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体制性障碍正是需要改革的地方,也是通过改革能够焕发活力和生机的所在。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列为全国试点单位。2004年4月李长春到四川视察,明确四川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试点就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确保试点改革的成功呢?

  中办21号文件和国办105号文件对文化体制改革有框架性的说明,国家政策思路是分类、分步进行改革:首先是把那些意识形态性很强的部分剥离出来,归口于事业属性;再者是把多数的文化企业或环节推向市场,使其成为市场主体,这部分是改革的重心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也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

  面向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要在宏观制度和体制安排上形成一个有效、规范、统一、公平的规则体系,树立“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观念;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模式,政府要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减少政府直接包办文化的现象,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国有文化企业改造为股份制文化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完善投融资机制,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消除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可积极探索。

  做大做强四川文化产业集团。2000年3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立,随后陆续组建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电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党建期刊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全省文化单位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集团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或抗风险能力。就全国而言,目前集团化发展虽受阶段性挫折,但从长远利益考虑,方向是正确的。四川的文化产业集团建设目前面临的是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经营战略,规模适度、整合资源、整体规划、稳步前进。

  建立全省文化产业一盘棋的联动机制和协调机制。2004年9月,中央宣传文化部门提出对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其出发点就是要求试点地区的文化产业联动和协调。文化产业各行业和各部门的联动和协调,可以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树立全省文化产业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全省文化产业联动机制和协调机制,为全省文化产业的互融互通、加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成渝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四大重点经济区之一,给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四川文化产业在西部具有龙头作用,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应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特殊的政策,特殊的规则,特殊的办事效率,可使四川由此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的腾飞。

  二、品牌建设与品牌扩张

  品牌可以理解为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目的是用于识别产品经营者和区别于竞争者的同类产品。在经济领域,品牌属于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片,其蕴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发展产业,重在发展市场,发展市场重在发展需求,消费时代文化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符号需求、品牌需求、注意力消费。品牌的对应物是受众的忠诚度,没有品牌就无法保持持久的市场。

  1、品牌提升、品牌扩张与新品牌塑造

  首先,对全省原有的文化品牌进行专业评估分级,哪些是一级品牌(世界品牌),哪些品牌属于二级品牌(东方品牌、大中华文化圈品牌),那些属于三级品牌(全国品牌),哪些属于四级品牌(西部、西南区域品牌)、五级品牌(省级品牌)、六级品牌(区域性品牌)。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品牌价值,对一、二、三级品牌重点进行品牌裂变与品牌扩张,对品牌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品牌价值得以增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其次,充分发掘全省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新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四川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四川文化的知名度。

  2、有意识、系统化地进行品牌整合与品牌推广

  一个品牌除了自身内在的质量与独特魅力外,还必须经过外在包装、宣传与促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积极宣传。四川卫视是四川对外开放的窗口,节目已成功落地入户全国31个省会、直辖市以及东南亚地区,是极好的外宣平台。要进一步发挥四川卫视的作用,形成以四川卫视为龙头的宣传推广体系。四川国际电视节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国际电视节之一,应充分利用四川国际电视节及四川国际熊猫节、四川国际美食节、四川国际旅游节等机会,宣传展现四川的文化品牌。此外,还要利用机会组织策划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提高四川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三、文化形态创新

  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是动力。四川虽有强势的文化资源,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更为重要。对四川而言,实施文化产业创新战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文化资源进行新的立体深度开发

  四川的某些文化资源已进行过立体开发,如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与都江堰市联合建成“文物古迹旅游景观新线”。峨眉山市对飞来殿进行了立体开发研究,并投资对出土的宋代“铁钱”和瓷器进行保护和开发,出现了一个新的人文景观。然而四川有大量的文化资源还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立体开发。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对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行新的发掘,对已经立体开发过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次深度开发,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效能性的利用,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2、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并且城市文化具有现代性和流行性,因此,要打造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全省的文化产业。同时,文化也应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生态和特色,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新背景、新阶段,每个城市都在努力找准定位,彰显个性,在“和而不同”中,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全国城市文化产业定位普遍存在发展方向雷同,主要就是动漫+文化旅游+传媒,特色模糊。要脱颖而出,必须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产业。在成都,世俗生活文化、古蜀文化、数字娱乐玩家文化在全国与众不同,应加以有效利用。此外,还要积极开发四川其它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做到唯一性、权威性和排它性,构建四川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动建设新型扩张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最大生命力在于文化和其他产业相结合、嫁接、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扩张性文化产业,这种新的产业形态最具有新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在文化产业多种形态中走在最前端,发展空间很大。文化与旅游业早已率先结合,这种结合使自然景观成为人文景观,不断增添自然景观的品质与魅力。四川众多的名胜古迹与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嫁接,特有的人文文化与节庆活动的嫁接,优势产业与现代传媒的嫁接等,都应该成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新特色。通过全面交叉嫁接,强力扩展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比重与辐射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培养、吸引、利用人才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名言:“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肯定是深藏于知识之中的。”发展四川文化产业,必须从“人才”战略抓起。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网络科技人才等,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

  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学校培养。组建四川文化产业学院说明了四川省委、政府对文化人才的重视。由于文化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需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仅靠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培养还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四川大学这所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其一起整合全国教育资源,长期系统地培养既懂文化、又懂产业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二是用市场培养。真正的人才归根到底是在市场中产生的,要以市场培育、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重大文艺作品生产、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重大节会活动为载体,培养一批有实战操作能力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在利用人才方面,应有效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召开各种会议探讨、研究四川文化产业问题之外,可在一个大的宏观框架内分专题来一个个地组织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人员进行深入地跟踪研究,建立专家调研制度,改变即兴感言、个人印象式的“研究”。对于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除了组织人事及商业秘密以外,可组织专家学者、群众、员工对产业的行为及管理等方式进行座谈,尽可能避免文化产业运作上的偏差。对于地区性的文化产业设置,可在地方政府及文化企业有了初步方案以后,组织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人员现场调研,参与分析策划工作。

  综上所述,在文化经济时代来临之日,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急起直飞的四川,要切实“理清目标、创新进取,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加强策划、圆满执行”,建设“中国文化强省”,这是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的明智的战略抉择。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新华网,2004年4月20日

  2、张学忠:《在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1月11日)

  3、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4、王少雄:《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1月11日)

  5、张仲炎:《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文化强省》,《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年02期

  6、张立伟:《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7、蔡尚伟、孙华:《“西部文化产业特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思路》,《文化研究》,2004年12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