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6:46 红网

  编者按:1960年春,中国农科院的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怀着科技报国的心情,远离首都北京和故友亲人,来到了湖南省祁阳县偏僻的官山坪村安营扎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官山坪农村基点,扎根红壤丘陵区农业增产新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验示范。

  到2005年,祁阳红壤实验站已经走过了45年的风雨历程,而他们也先后取得了23项

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平均每2年就有一项!但那密密麻麻的奖状、奖杯已经不能说明他们成就的全部,深藏在这些嘉奖之下的,是他们给农民、农业、农村所带来的更长远的影响,是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产业结构变革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并为湖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区域化的发展提供的科学技术平台。红网从今日推出《45年的坚守》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第一篇《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一块贫瘠的红土地,一方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农民,在他们望着田间不转青的禾苗发愁、无助的时候,党和国家给他们派来了神奇的魔术师——一群科研工作者。是他们,扎根在这块红土地;45年来,他们用科技的魔力,不仅让农民吃饱了,更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

  “我们官山坪村由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

  “实验站不仅让农民们吃饱了,还让大家富裕了。”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村村民王立勋,提起已经在这里驻扎了45年的红壤实验站,就一个劲地说好。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官山坪村村民王立勋提起红壤实验站就树大拇指,从他充满笑意的脸上,记者读懂了他心中的感激。)尽管已经是62岁的高龄,回忆起当年实验站工作人员来家的情况,王立勋仍记忆犹新:“我记得清清楚楚,1963年10月,刘更另来我家里,商量能不能够在我家的地里施绿肥,做实验改良红壤土质。”当时,王立勋也是给每年亩产只一百来斤稻谷给饿怕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答应了刘更另,“他就在我的田里种了好多红花草籽做肥料,结果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土还真就松了,我去犁田的时候轻松多了,种下的禾苗也长得好多了。”

  王立勋告诉记者,当时的官山坪村,有90%的土地是红壤,又粘又瘦,其中鸭屎泥田又占55.2%,“从祖辈开始,就一直种着水稻,一亩地每年产量好的话也只有一百来公斤,”如果碰上前一年冬天脱水开坼,土壤结构变坏,秧苗插下去就坐在田里不转青,不发根,也不分蘖,一直坐到秋天才生长,称为“坐秋”,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死苗、死蔸现象,“老百姓经常是吃不饱、饿肚子”。

  “是实验站帮我们找出了原因,教我们辨别土壤、施肥、用科学种庄稼。”在实验站的指导下,官山坪的村民们改良了土壤,现在,官山坪村的鸭屎泥田水稻产量已经提高到了亩产800多斤。村民们把实验站的科研人员当成了自家的亲人:“我们官山坪村也由原来的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王立勋的老婆正在家门前的地里施肥,王立勋告诉记者,就是这四分地,在实验站的指导下种上了菜秧苗,每年的纯收入都有个5、6千块。)实验站给官山坪村带来的,还远不只是让官山坪村解决了吃饭的粮食问题。经过土壤改造,官山坪的土壤从不长庄稼发展到了适合多种庄稼生长。王立勋告诉记者:“不少的农民,都拿出了一部分土地用作栽种其它经济作物,农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王立勋把记者带到他家的大门口,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记者说:“后来,我也受到实验站搞化肥实验的启发,在用肥料改善了土质后,把门前种水稻的这四分地,种上了蔬菜,把蔬菜籽种上去,三个月蔬菜苗就可以卖出了。卖出后再种,一年可以种四轮,每轮能够卖个2000块左右,比种两季水稻的收入多了,一年就这4分地的纯收入都有个5、6千。”

  “我们每一项实验的成功,往往是在数百次、数千万次失败之后。”

  土地改良了,低产田增产了,农作物也多样化了,农民的腰包里也渐渐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作为祁阳红壤实验站第三代站长的徐明岗由衷地欣慰:“当我们看到这些成果造福于农民的时候,心里的高兴劲毫不比农民小。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就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农民造福的过程。”

  徐明岗说,从45年前22名风华正茂的农业科技人员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改良低产田的号召,来到湖南祁阳农村,已经先后有200多名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示范与推广。“我们每一项实验的成功,往往是在数百次、数千万次失败之后。”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老百姓和祁阳县政府为实验站在院子里立了块碑,碑文先后请了3个人写,修改了无数次,老百姓说:“我们希望每一个字都能够表达我们的谢意!”)“就说鸭屎泥田改造这一项实验吧,大大小小的实验,反反复复就做了不下好几百次。”1960年,实验站的科研人员来到官山坪,在经过长达三年的时间,对当地土壤经过详细取样、化验、分析后终于得出结论:鸭屎泥田土壤速效磷含量低是水稻严重"坐秋"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当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仅在1.28~10.7毫克/公斤之间,由于长期冬浸变为冬干,土壤脱水过程中磷素固结和冬干后形成坚实的泥团,秧根不容易深入内部吸收养分,影响了稻根的生长和分布。

  找到了土壤低产原因,实验站科研人员决定对官山坪村采取“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一季改双季、晚稻超早稻”改良利用鸭屎泥田的一套技术措施。而仅对官山坪大队的鸭屎泥低产田进行改造一项,科研人员就先后做了黄夹泥田施磷肥、鸭屎泥田种绿肥、鸭屎泥田施磷肥等多个实验,“每个大的实验课题里,又包括数以百计的小实验,比如鸭屎泥田种绿肥实验,为寻找使绿肥发挥最好效果的播种方式,我们就先后实验了撒播、混播、条播或穴播等。”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经过土壤改造后,老百姓在种好粮食之余,还把一部分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图上老百姓的甘蔗地里甘蔗长势喜人。)在鸭屎泥田磷肥试验中,科研人员反复地实施对比实验:对同一地点的土壤进行施磷肥和不施磷肥的实验,对不同地点的土壤施同一种磷肥,对同样作物在其不同的生长时期施同一种磷肥,对同样作物采取面施、沾秧根、点兜等多种不同施肥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科研人员终于发现,早稻在每亩施20公斤过磷酸钙后,亩产量将提高到248.5公斤,比不施过磷酸钙的亩产206.5公斤要增产20.3%。而在漏窝塘磷肥面施对比试验中,科研人员又发现,把过磷酸钙做面肥,稻谷亩产量将再次提高到273.5公斤,比把过磷酸钙做壮苞肥的亩产量232.3公斤,还要增产17.7%。

  科技的魔力,让农民由“一边看”变成了“一起干”

  据统计,在祁阳红壤实验站数以百计的科研成果当中,仅“红土壤改造利用”这一项研究,每年就为湖南农民增产粮食3.6亿公斤,增收几十亿元。近10年来,实验站上的党支部还为农民送去水稻良种12万公斤、水果苗木10多万株,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份,培训了1万多名农村科技示范户。

  从科技成果中品尝到甜头的农民,心里的疑虑消除了,心服口也服,由原来的不敢种植新的作物品种,发展到主动要求科研人员在自己家做实验,从“一边看”变成了“一起干”。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橘子红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香花桥村养鱼大户刘文革告诉记者:“过去,我崇拜科学家,总觉得离我很远,没想到他们现在就在我的身边,而且吃、住、说都跟我们农民没什么两样,真的很亲切!这些年来,是他们在帮我致富!”

  刘文革在2003年底承包了一个28亩的鱼塘,他给记者估计今年产鱼量可达到4、5万斤。记者也给他算了笔帐:按现在市场上的批发价每斤4块钱来算,仅这一塘鱼,今年他就能够卖到20多万元,加上他饲养的1200多只蛋鸭,一年的纯收入近10万。

  “另外我还种了7亩地的桂牧一号草,这样,塘里的鱼吃的草也就能够自给自足了。”刘文革告诉记者,自己那28亩鱼塘,实验站就没少给帮助;而自己种的桂牧一号草也是实验站的副站长秦道珠亲自帮他引进的,“在有空的时候,他还经常会到我的鱼塘和草地里看看,给我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45年的坚守:用科技魔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村民刘文革(中)告诉记者,在科研之余,站里的副站长秦道珠(左一)还经常会到他的鱼塘和草地里看看,给他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在副站长秦道珠那里,记者了解到,从1986年开始,站里就先后从澳大利亚、巴拉圭、巴西等国家引进牧草系列品种在祁阳官山坪试种,在经过反复实验,从中筛选出最适宜当地种植品种后,才放心把牧草放给群众去种,桂牧一号就是其中之一。在相处的短短几天时间里,记者发现,45年的坚守和执着,实验站的科研人员早已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是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收获了无价的信任和感激。

  在记者即将离开时,刘文革又找上了秦道珠:“我今年又承包了40亩地,想和你们商量一下,种些什么好?”记者惊叹刘文革的大胃口,也为讶异他的大胆投资,然而刘文革却信心满满地回答:“有实验站在我们这里,有技术的支持,不怕!”

  (稿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易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