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阉割了经济学家的公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0:12 红网

  自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不久前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本报(《中国青年报》)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仅两人,郎咸平(31.0%),吴敬琏(19.8%),12.5%的人回答“谁都不信”(《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如果对如此的调查结果,以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全军覆没”应该是完全可以说

是恰如其分的。然问题的关键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社会公信堕落于如此低谷呢?其实从上述的专题调查:“学者发表言论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与“你觉得学者发表的言论站在了什么立场上?”中,公众对这二个调查问题的选择结果反差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有了说明,即大多公众认为主流经济学家应该站在学术与公众立场发表言论,而现实是主流经济学家是站在利益集团和政府立场在发表言论。那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笔者认为有多重成因。

  首先是学者身份的模糊。其实众所周知的是,现有不少专家学者事实上有着多重身份,即是专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顾问,有的也还在企业兼职。而如此多重身份的结果,就可能会有一定利益上的冲突,而在如此前提下,如果专家的身份不为社会了解或专家在有意无意的没向社会公开,那专家在所发言时所表现出的利益倾向,就必然在社会效应上,会引起社会对其公正性方面的疑问,甚至于质疑。应该说如此现象的产生,除少数专家是有意误导公众混水摸鱼外,其中也应承认有制度缺位的原因。

  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有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存在,其中也肯定有相应的利益冲突。因而在承认社会群体一定利益追求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就必需要有相关的公正制度设计与安排。也就是说,当专家发言涉及社会公共与公众利益,且同时与其个人利益有相关性时,社会需有一定的透明制度,以使社会公众能对其发言的利益指向能作出自已的独立判断。

  因此笔者认为,现有经济学家的公信之所以如此之低,其中的确有专家个人的素质问题。但从制度看,恐怕人们也得承认这样的道理,即一个好制度可以使坏人不能使坏,而使好人能做好事。所以还得从制度的根本上找原因。而这也是笔者为何要问:谁阉割了经济学家的公信力的缘由?

  (稿源:红网)

  (作者:周义兴)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