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故宫》创收视记录 导演破解热播之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4:09 北京晨报 | |
传统文化击败快餐文化 纪录片击败电视剧 《故宫》剧组的统筹以及第12集的导演邱民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在回忆起拍摄《故宫》的情景时,邱民意味深长地说,那段日子令自己记忆犹新。 ■拍摄纪录片,用电影手法 邱民导演介绍说,《故宫》将电影拍摄的手法应用到了电视纪录片中,因此,这个剧组既不同于电影剧组,也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剧组。 “《故宫》前后大约有8位导演加入,剧组最高峰时加上群众演员大约会有100多人。4月29日开机当天,负责统筹的同事发烧在打吊瓶,我还看见有两个同事在掉泪。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只要是有一个监视器协调不好,也会出问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这么累,每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没有自我。” ■未送通知单,拍午门告吹 在进入拍摄高峰期后,一天之中就有6个组在同时进行拍摄。每次都要做一个繁琐的通知表,把3天内要拍摄的计划报告给故宫的保安部门,还要把使用的器材分配情况、每个岗位人员几点到场等所有情况都做成表格。因为工作人员只认单子,根据单子来展开一切工作。“一次,我们凌晨1点要在午门开拍,一切都协调好之后,却发现因为一个小助理的疏忽,一个通知单没有送到保安部门,因此拍不成。我看见这个小助理当时转过身去就哭了。”] ■路不能乱走,墙不能乱摸 “我们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邱民说,“顺利地完成拍摄计划。故宫里的每一条路都不能乱走,每一堵墙都是文物,不能乱摸。所以每个人在进入剧组之前都会接受一定的培训,其实就是要学习故宫中的相关安全条例。而总导演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物。因此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文物损伤的事情。有时候天气不好,为了不耽误器材的使用,我们就必须要协调。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电影的手法拍摄,这就意味着即使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拍摄。” ■进宫那天起,先学会顺从 谈到这次拍摄的特别收获,邱民说,在没有拍摄之前,他们对故宫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了解,“我之前觉得故宫是空的,只是知道历史知识。但是从拍摄开始,我们就必须和故宫真真实实地打交道。他们有很多个部门,工作人员每天都按时上下班,朝九晚五。而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必须要跟若干个部门的人交涉,比如提取一个文物的时候,必须有两个故宫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场,还必须不得离开彼此的视线范围。要是想打开故宫中的某一扇门,就必须要得到好几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允许。其实一开始,双方都不习惯。但是我们从进宫的那天起,就成为故宫的人,就必须要学会顺从。从那一刻开始,故宫也开始变得真实起来。我们每天都要和故宫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他们的食堂就建在神武门那里,每天按时吃饭,吃得相当简单。” 晨报记者 王琳 揭秘火爆原因 《故宫》击败《京华烟云》 记者昨日从AC尼尔森得到了《故宫》播出第一周在北京地区的收视率,《故宫》以6.2%排名第五,而电视剧《京华烟云》以6%排在第六。专题片超过热播电视剧,这在以前很少见。 ■两年聚焦传奇宫殿 记者随后采访了《故宫》的制作方、央视新闻评论部中心组的负责人孙金岭。他表示,《故宫》在央视一套所有节目,包括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排名第七,在央视的专题片里是创纪录的。 那么《故宫》为何如此之火,孙金岭认为:“首先我觉得是创作认真,拍得好看。为了《故宫》,我们新闻评论部特意成立了一个特别节目组,把整个部最优秀的编导、摄像等集中到了一起,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倾全部之力、历时两年拍出《故宫》,这种态度体现在片子里,观众能够感受到创作人员花费的心血,所以才会接受;其次,故宫本身蕴藏的丰厚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观众也想去了解它,这也是一个原因;还有,现在电视市场快餐文化流行,像《故宫》这样的片子是比较少的,物以稀为贵,吃惯了汉堡包、炸薯条,见识一下传统的四凉、四热、八大碗,观众也想换换口味。” ■希望拍摄台湾故宫 揭秘特殊观众 史料:同样具有神秘感 何欣说:“每天站在这些大殿前看日落,都会产生很多心旷神怡的感慨。这里的每间房子都有它的典故,作为故宫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对别人讲故宫的人和事,也听别人讲这里的故事,但还是不可能了解它的全部。前两天收看《文物大迁移》时,才了解到很多台湾故宫的事。” 与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故宫的作品相比,纪录片《故宫》有着前所未有的详细史料,而且拍得非常专业,是这一题材里非常上乘的作品。所谓“多少清宫玄秘史,尽在深宫不言中。”每个故宫的工作人员只了解这座宫殿某一方面,所以《故宫》开播时,单位领导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尽量收看这部片子。 责任:学习老辈故宫人 故宫博物院是从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当时的时局并不是非常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博物院并公示天下,对文物的保护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何欣认为,作为新一代的故宫人,收看《故宫》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老一辈故宫人在战争年代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故宫和对待文物的。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守护故宫,故宫制定了很严密的保密制度,除了密码和指纹结合、摄像头监督,还规定两人以上互相监督才能入地库。 艺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 何欣的爷爷是书画收藏家,从小何欣就耳濡目染。收看纪录片《故宫》时,他最感兴趣的也是故宫文物的艺术价值,很多从故宫中流传出来的书画,除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学习书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教科书”,所以何欣打算去买一套《故宫》的光盘,以后随时学习。晨报记者 和璐璐 17个第一次 12集《故宫》讲述了鲜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给世人展现了诸多第一。 第一次展示了紫禁城如何被建造起来。 第一次用三维动画展示紫禁城在建造过程中,从未见过的壮观场面。 第一次展现于世人面前深藏太和殿屋顶内部的神秘符板。 第一次全景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盛况。 第一次系统展示了皇家礼仪。 第一次运用动画详解明清政务流程以及明代14万公里的驿站、驿道体系。 首次解密性的展现了军机处通往养心殿的秘密通道。 首次展现清宫最大规模的书画专著。 首次揭示大臣向皇帝进献假画的罪证。 第一次近距离观赏号称“世界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揭示它被制作完成的详细内幕。 第一次向观众全面介绍鲜为人知的皇家制玉流程,并集中展示皇家的玉器收藏。 首次全方位展示西洋科技产品在中国宫廷的应用。 皇家历代藏品第一次接受国家的盘点。 首次发掘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曲折经历。 首次披露了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 首次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前的珍贵史料照片。 第一次以纪实的手法展现皇宫建筑的修缮流程和精彩的传统工艺 《故宫》讲述 世界玉王变身记 “世界玉器之王”之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故宫中陈列的我国现存最大的一件玉器。乾隆皇帝时,从新疆采集到了一块超级大的玉石,运回北京让皇帝过目。皇帝让玉匠看过之后,又请画师画出了图纸,继而把玉石运到扬州这个当时玉匠集中的地方。扬州的玉匠铸成蜡模型,运回北京,再次让皇帝过目后才能运回扬州进行雕琢。就这样从北京到扬州再到北京,辗转多次之后,这块当年在新疆采集的大玉石经过了十年的时间,才被雕琢成为“大禹治水图玉山”,最后摆放在紫禁城乐寿堂。 大臣上贡用假画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臣非常喜欢书画。他收到了很多进贡的名家作品。按照规定这些作品是贡品,是要上贡给皇帝的。但是因为大臣爱画的私心,于是就将真品私自扣留下。可是,大臣又想讨好皇帝,于是就自己制作了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作品献给皇帝。但是大臣家中有一个账本,上边记载了他将上贡的名家画作自私留下的资料,画家的名字、画作的真假好坏全部都在这个账本上一目了然。于是,这个账本就成为了大臣作弊的罪证,同时也成为辨别当时那些名家名作真假的证据。此后,这个账本成为收藏界的必读资料.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