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天过个无假的记者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4: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今天,是全国第六个记者节。

  在这个无假期的节日里,工作着,用行动履行记者的职责,应是新闻人庆祝与纪念节日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吧。

  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是新闻人

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了望哨,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新闻人的职责。

  无假的节日实在是一种提醒。提醒全市广大新闻同仁,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肩头历史重任。

  成都市纪念记者节座谈会

  暨“如新杯”新闻颁奖会昨举行

  (记者张婷婷)昨日,我市举行纪念记者节座谈会暨“如新杯”新闻颁奖会。会议通报了评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有关情况,并公布了2005年三季度“如新杯”新闻奖获奖情况。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康理委托,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孟棋向全市辛勤奋斗的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

  激情、求真、奉献,这是我市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在会上,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本报要闻(时政)部记者陈晓霞作了题为《记者,永不言倦的行路者》的发言。另据了解,本次“如新杯”新闻评选活动总共评出1等奖4个、2等奖4个、3等奖8个。本报通讯《成都激情拥抱9+2》从64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本报系列报道《提供一份路费奉献一片爱心送贫困学子一程》和通讯《老外家我作主》同时荣获三等奖。

  记者还从会上获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将从每两年一届延长为每4年一届。本届在评选出30名候选人后,还将邀请30名热心读者“一跟一”地与候选新闻工作者一同“采访”,共同体验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正式评出后,我市还将举行电视颁奖晚会。会上,如新(中国)公司公共联系部总监韩志远也作了发言,并向全体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

  记录记者生涯

  记者,永不言倦的行路者

  ——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成都日报记者陈晓霞在我市纪念记者节座谈会上发言摘要

  我当记者已经整整21年,一直在一线。认准的路就是当个职业记者。21年春秋,从青年到中年,我人生最宝贵的岁月都是在路上,现在依然在路上。21个冬夏,不断地付出、不断地收获,不断品尝着痛苦和喜悦。50多项荣誉已是过眼烟云,诸多的感悟才使我受用一生。

  深入,科学求实的基础

  “深入”二字,是考量记者采访作风的标尺。惟有“深入”,才能对大量的新闻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提炼和概括,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及其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2001年11月上旬,报社安排我到蒲江采访扶贫的文章,提出的要求是:先不要接触任何相关文字资料,而是直接深入到农户家中现场采访,掌握第一手生动具体的事例……这样的要求一反常规,逼我“深入”。

  3天时间,我走了12个乡镇,采访了20多家贫困户。站在长秋山上,望着漫山遍野治旱的微水池,耳边响起了一位干部的话语:在蒲江,你看到哪里有破旧的房屋,哪里就有人去帮扶。“攀穷亲戚”,已成为蒲江境内一道闪亮的风景。我的思想境界在此得到升华,一定要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再现这感人至深的一切。

  报道见报后,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春城同志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看了报道后,我了解到那里的干部是怎样实实在在抓扶贫的。他们经常都往山里跑……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该组文章获得了四川新闻奖二等奖等奖项。

  激情,不断创新的源泉

  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汲取新知。这样的过程会不断碰撞出新的激情和灵感。几年来,激情一直伴随着我;灵感,随时在闪现。这是创新的源泉。

  《蒲江扶贫大行动》让我从既是难点、又是热点的“三农”问题起步,以创新思维开启了非事件性新闻的探索之门。从此,我的新闻生涯从平面走向多维空间。

  《为了祖国的生态事业》在人物传记性深度报道所要求的“求新、求深、求真”方面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突破了传统人物通讯的写作模式,力求做到精雕细刻,塑造起一位立体的科学家形象。从这组文章开始至今,我共采写了10余组生态系列文章,已从狭义的生态扩展至大生态。

  2004年初,我开始担纲成都日报全新改版的“党风廉政”栏目,创新性地以深度报道形式反映党风廉政如何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样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作出批示,给予好评;并获得“2004年首届全国省级媒体反腐倡廉优秀栏目”报纸类优秀栏目一等奖,是中西部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副省级城市。

  思索,把握未来的路标

  2001年7月,报社深化新闻改革,创新新闻表达方式。每个编辑记者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重闯新路。

  在沉静中思索:非事件性新闻是一座蕴藏极为丰富的矿山,是淹没在海平面下的巨大冰山山体。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发现、去挖掘,然后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将诸多散乱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令我倍感幸运的是,报社给了我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平台,报社领导充分尊重我的个性和创造,使我得以对一直关注所涉及题材的发展及演替过程保持持续的追踪和思考。这样的鞭策和锤炼,使我牢固地树立起党报记者必须具备的“三种意识”,培养起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入严谨的作风、在不同领域快速转换的能力,掌握了对问题由表及里的研究和理性思考的方法,形成了多元的创新思维、独到的采写方式及写作风格。

  “权威、深度、责任”,今天,成都日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记者而言,未来的路,又该怎样走?无论道路如何艰难,一个优秀的记者,应是永不言倦的行路者,一个敢于披荆斩棘的探路者。

  相关报道

  组建专家库

  评审我市新闻专业职称

  (方睿记者李影)记者昨日获悉,市人事局、市职改办日前向有关部门、单位发出通知,决定组建“成都市新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入库专家将成为我市新闻专业职称评审的专家人选。据介绍,“评审专家库”成立后,参加我市新闻专业初、中级职称评审的专家评委将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从“专家库”中随机产生。据悉,这是我市第一个组建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和社会化评委会。此举标志着我市职称改革工作的社会化评价迈出了第一步。

  我市小学生

  邀“大记者”齐过节

  (记者周波)昨日,青羊区上池正街小学的学生记者邀请我市部分媒体记者提前庆祝“自己的节日”。“小记者”们特别激动,他们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过记者节。“小记者”们也没有放过“采访”的好机会,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向了平时总是向别人提问的“大记者”。一个小学生听完“大记者”们的介绍后感叹:“以前都觉得当记者挺好,没想到还有那么多艰辛与不易。”

  我国女记者

  撑起新闻“半边天”

  据新华社目前我国的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女性比例高达41%,尤其以期刊记者中的女性最多。在已经申领新版记者证的1300多名期刊新闻记者中,女记者有700多名,超过一半以上。可以说,在新闻采访领域,女记者已撑起“半边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