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她走了,留下一双美丽的眼睛——河南打工妹单晓霞感动燕赵大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8:2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她走了,留下一双美丽的眼睛——河南打工妹单晓霞感动燕赵大地
“妈妈,你别走啊,你别走啊!”孩子的声声呼唤,让在场所有人强忍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许多人不由得肩头耸动,哭出声来。

  10月31日,河北省红十字会专门为我省郸城县打工青年单晓霞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石家庄市社会各界200多人自发前来,送别这位河南打工妹。

  上午9时,石家庄人民纪念堂,有晓霞熟悉的亲人、悉心照料过她的医生和护士,更多的则是与她素昧平生的普通市民和劝捐眼角膜志愿者。鲜花摆满了整个会堂,“晓霞:天堂一路走好,您的精神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爱源:爱的源泉,爱源:让爱洒满人间”;“爱心播撒世界,光明永留人间”……

  河北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赵书平在悼词中这样说:“今天,晓霞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确实做到了爱心播撒世界,光明永留人间,她明亮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这个她深深爱恋的世界。”

  在石家庄打工15年的单晓霞,在饱受乳腺癌折磨的时候,毅然决定——“为了感激养育我30多年的社会,我想在走后把眼角膜捐给需要光明的人,让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需要,我也可以把遗体捐献出去。”

  一个来自河南的打工妹,成为河北省红十字会首位志愿劝捐者,并获得2004年度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晓霞可以安心走了”

  10月29日7时30分,石家庄平安医院,刚刚32岁的单晓霞永远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

  遵照死者的遗愿,两个小时后,从河北省红十字会眼库赶来的角膜病区主任吴彦超和他的同事开始一次特殊的手术:采集眼角膜。而门外一直站着舍不得离去的单晓霞的丈夫董建林。

  5分钟不到,医生便将晓霞的眼角膜顺利取出,整理好放在特制的冷冻箱内,开门交给强烈要求护送妻子眼角膜的董建林。董建林接过箱子,然后慢慢走出楼门。等眼库的两位医生登车后,董建林又紧紧抱了抱手中的盒子,然后交给医生,嘱咐他们一定要移植成功,让妻子美丽的眼睛继续注视这个多彩的世界。

  董建林哭了,他喃喃自语:“这回,晓霞可以安心走了。”

  下午2时18分,邢台市眼科医院,两名受赠女孩在亲人的目送下被扶进手术室。下午4时许,第一位女孩在医生精心包扎后,从手术室出来了;几分钟后另一位女孩的手术也顺利完成。“谢谢!谢谢!”当两位女孩再次被推到亲人面前时,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感恩给女儿捐赠角膜的人。

  据邢台市眼科医院介绍,接受捐赠的两名女孩,都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一个来自衡水,一个来自邢台,她们等待合适的眼角膜已经两年了。11月2日上午,角膜病区主任吴彦超告诉记者,由于角膜质量非常好,接受手术的两名女孩视力恢复得非常惊人。两人视力原本是0.01,手术后的第一天,就恢复到0.1;至11月2日,来自衡水的女孩视力已经恢复到0.8,另一个女孩恢复到0.4。“再过几天,她们就可以拆掉绷带重见光明了。”吴主任说。

  “我愿意把光明留给别人”

  单晓霞的丈夫董建林回忆说,早在1997年,晓霞就看过电视上关于捐献角膜的节目,“那时候心里就惦记着,但是身体还健康,没有多想过。”自从患上乳腺癌生命受到威胁,晓霞捐献的愿望突然变得异常强烈,她开始到处联系,直到去年9月找到邢台眼科医院。

  “2004年8月9日。今天,天真的女儿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剃了光头呢?’我说:‘为了提高回头率呀。’女儿说:‘那回头率肯定是100%。’我说:‘不,是99%,还有一个叔叔或者阿姨在等妈妈捐献角膜呢。’”

  在单晓霞的日记里,记录着她和女儿的对话。

  据单晓霞的大女儿董亚楠回忆,就在那次,妈妈问她,妈妈脸上哪儿长得最好看,女儿就告诉她,妈妈的眼睛最漂亮。“妈妈本来笑着的眼睛忽然湿润了。”董亚楠说。

  单晓霞躺在病床上喜欢看书,董建林曾给她借来一本美国盲人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完后,单晓霞表示,身后将要捐出角膜。

  起初听说女儿要捐献眼角膜,单晓霞的母亲怎么也接受不了,说一次哭一次,晓霞就劝母亲:“我正在生病,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与其让角膜化成灰烬,不如把它留给需要的人。再说,女儿的角膜留在人世间,您会觉得女儿还活着。”在晓霞的反复劝导下,善良的母亲同意了。

  一天晚上,董建林听到妻子悄声说:“我以后就要走了,我怎么能舍得这么好的世界,我要看着老公好好生活,看着女儿们考上大学,看蓝天白云。”然后,她抓住丈夫的手,说:“眼角膜无论如何都得捐出去,你同意吗?”董建林点点头。晓霞告诉丈夫:“眼睛是我长得最漂亮的地方,我愿意把这份光明留给别人!”

  “有一双手总会过上好日子”

  1990年,单晓霞和董建林从老家郸城县来到石家庄打工。“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就是妈妈总满脸愁容,向别人借粮食。”单晓霞生前曾告诉女儿的老师宋富霞。

  单晓霞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没有上完高中。“她上课的时候,弟弟就站在她身边。”单晓霞的妈妈回忆说,一边照看弟弟,一边上课,但晓霞的功课仍然很好。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早早辍学了。

  初到石家庄,一切都显得新奇,高楼大厦、繁华的街道都令单晓霞想一定要融入这个城市。“买房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当他们在桥西区东简良村租了房子住下后,单晓霞觉得特别兴奋。

  董建林先是在一家饭店打工,每月工资60元,单晓霞从亲戚家里借了一辆三轮车批发蔬菜,一个月能挣150元。

  两年后他们结婚了。夫妻俩省吃俭用,很快积攒了一些本钱,就开始琢磨做别的买卖,做凉皮、卖鸡蛋,最后夫妻俩开了家蛋糕店。在此期间,单晓霞和董建林有了两个女儿,几年下来也攒了三四万元钱。下一个目标就是买房子。

  “又是一个艳阳天,阳光那么明媚,空气那么清新,两个女儿在院子里跳皮筋,建林怕我累着,特意让我在家休息一天,他自个早早地忙活生意去了。不过,我可不能歇着,今天得做一个红烧鲤鱼,等建林回来,给他一个惊喜,让他和孩子们好好品尝一下我的手艺。”

  这篇日记写于1998年4月,当时单晓霞对生活有种说不出的满足。但是,就在几个月后,董建林由于过度劳累,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直到现在他的身体仍不能站直,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单晓霞肩上。晓霞告诉丈夫:“我还年轻健康,有一双手总会过上好日子。”

  一纸残酷的诊断书

  2002年初,单晓霞的乳房下部长了一个肿块,起初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到感觉到疼痛才去医院检查。

  2002年4月2日,检查结果出来后,诊断书上“乳腺癌”三个字如同晴天霹雳。董建林回忆说,回到家,晓霞哭了三天三夜。“晚上不敢睡觉,生怕第二天不再醒来。当时甚至想到自杀。”单晓霞在日记里写道。

  后来,董建林骑三轮车带着单晓霞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疗科,当时一位姓周的大夫不断开导单晓霞,乐观对于治病非常重要。“没想到,这些竟改变了她对病魔的态度。”董建林说,一年里,她可能住十来次医院,不管在哪个医院,她都要帮助医生给病友开导思想,病友们也愿意找她谈心。

  “死不可怕,等死才是最可怕的。”11月2日,石家庄平安医院副院长张书臣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单晓霞经常给病友说的一句话。“乐观,豁达。”这是单晓霞留给张书臣最难忘的印象。

  然而,单晓霞的病情最终没能控制住。到2004年7月检查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部,癌症进入晚期。

  生命延续到2005年10月29日。当天早上6时25分,单晓霞睁开眼睛,看一看守在身旁的丈夫,张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发不出一点声响。

  整晚基本没合眼一直守护着爱妻的董建林,发现醒来的妻子呼吸困难,嗓子好像被堵住似的憋得难受,嘴唇呈暗紫色,他知道妻子又被痰卡住了,于是赶紧跑出去唤医生。

  医生听唤后随即赶到,发现单晓霞已经昏迷,急忙用兴奋剂、强心剂等抢救药物,并施以心脏按压,两分钟后,单晓霞恢复神志,呼吸、心跳、脉搏、血压也趋于正常。但缺氧情况仍比较严重。

  7时03分,单晓霞心率开始下降,不久再度昏迷,用兴奋剂、强心剂等抢救药物已无多大效果,实施心脏按压后,呼吸、心跳也未能恢复。

  7时30分,参与抢救的医生表示,单晓霞的生命已经结束。此时围在晓霞床前的,有丈夫董建林、11岁的大女儿亚楠、8岁的小女儿晓宇,还有从老家郸城赶来的老母亲……

  “是谁夺去了你的青春/抛下你疼爱的女儿/尚未尽孝的双亲/爱你的丈夫/一万个不情愿/这感天动地的生离死别。”在单晓霞家里,记者看到她生前写的一首小诗。

  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单晓霞家的客厅兼卧室里,墙上贴着用白纸写的一幅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她央求丈夫写的。董建林说,晓霞生前特别喜欢这句话,她说做人就要心怀社会。

  “回报社会一直是晓霞挥之不去的情结。”宋富霞告诉记者。宋富霞是单晓霞大女儿亚楠的班主任,俩人私交亲密。“我身边的人太好了,我得报答他们。”单晓霞经常在宋富霞面前这样说。

  2004年9月,当得知河北省眼角膜极度匮乏的现状时,单晓霞随即向河北省红十字会提出申请为她开通“晓霞热线”,以劝说更多的人加入到身后捐献眼角膜的队伍中。单晓霞也因此成为河北省红十字会首位志愿劝捐员。

  10月,河北省红十字会开展了一次“让我把光明留给你”志愿身后捐献眼角膜万人签名活动,此时已重病缠身的单晓霞仍坚持参加。由于晓霞的号召力,河北省志愿捐献的人明显增多。

  11月,单晓霞正式与河北省红十字会眼库签订了身后捐献眼角膜志愿书。

  董建林告诉记者,他和单晓霞来到石家庄后,当地人对他们非常好。他们在石家庄待了15年,虽然换了8个地方,却一直住在东简良村,与当地人很熟。据认识单晓霞的人说,她人缘特别好,她卖的凉皮,大家都喜欢去买,后来晓霞卖鸡蛋、卖蛋糕,生意也特别好。

  “别人对她好,她就想回报别人。”董建林说,除了那些善意的陌生人,还有资助她的人。

  “她的真心让任何人都无法拒绝”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11月1日,《河北日报》盛赞单晓霞,称她“感动河北”。

  单晓霞捐眼角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认识晓霞的人不单单是因为这次善举而欣赏她。《河北青年报》记者周小倩说,“霞姐”的眼神温暖友善,“只要跟她接触,她就会给你带来快乐。”

  去年底,周小倩初见单晓霞,病榻上的单晓霞看起来身体很虚弱,周小倩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单晓霞微笑着看着她,指着床头柜上的苹果说:“你喜欢吃水果吗?女孩子多吃些,对身体特别好。”这些话立即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此后周小倩很亲热地叫她“霞姐”。

  在石家庄桥西区东简良村,从刘营蔬菜批发市场,到村子里的各条小巷,有关单晓霞的故事似乎说不完。

  56岁的崔明在这个村子出生、长大,现在已经当了爷爷,打小他就喜欢吃凉皮,这个爱好持续到1998年10月戛然而止。“晓霞不卖凉皮,觉得其他人家的凉皮也都不好吃了。”崔明告诉记者,晓霞卖凉皮量足、态度好,感觉味道也好过别家。他有咳嗽的毛病,每次去买凉皮时,晓霞就特别为他先呈上一杯茶水。单晓霞的丈夫患上强直性脊椎炎,不能再做凉皮,她跟着收起了卖凉皮的摊子。

  据董建林回忆,就在凉皮摊子关掉大约半年后,有一天单晓霞突然说:“什么时候再卖凉皮吧,看着他们有滋有味地吃着,比自己品尝还要高兴。”

  卖凉皮之前,单晓霞在这个市场卖菜。“她从不缺斤短两,看到菜不好,宁可带回去自家吃,也不坑人。”蔬菜市场的一名菜贩说,单晓霞卖什么菜都比别人卖得快,其秘诀就是“心肠好”,前去买菜的老太太见了她,就像是见了亲闺女似的。尽管这样,同行并不嫉妒,“她这人太好了!”

  董建林因病不能干重活后,就在家里做蛋糕,单晓霞则在他们租的门面房卖蛋糕和鸡蛋。曾经帮助过单晓霞的梁文萍就是这个时候无意中认识了她。

  梁文萍第一次在单晓霞的铺子买了一斤鸡蛋,走出好远时,单晓霞拿着两个鸡蛋气喘吁吁追上来,“有个鸡蛋裂缝了,我刚才无意中放了进去,对不起啊。”单晓霞一边说着,一边挑出那个裂缝鸡蛋,接着把手里的鸡蛋放进去。

  单晓霞病情恶化后,好几个月没有去店里。一次,梁文萍无意间碰到因化疗脱发的单晓霞非常惊讶,当得知治病的钱不够时,梁文萍当即拿出3000元。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她倒下去。”11月2日,梁文萍告诉记者,“认识这样的好女子,谁都愿意去帮助,她的真心让任何人都无法拒绝。”

  “尽管很虚弱,但她始终微笑着”

  “活泼开朗的晓霞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果不是那短短的板寸,我们很难想像她是一位癌症患者。”河北省红十字会宣传部蔡胜春部长说,去年10月,在捐献角膜万人签名活动现场,“尽管晓霞很虚弱,但她始终微笑着。”

  单晓霞去世前,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她总是微笑着,大家无一不被她的乐观所感染。“晓霞身患绝症,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不但不抱怨社会的不公,相反却挂念着社会,以微笑面对困境。”《燕赵都市报》记者多次与单晓霞接触,他说,每次采访心里都受到一股强烈的震撼。

  2004年10月16日,接到央视《激情广场》的邀请时,单晓霞强忍病痛参加。在邢台眼科医院节目演出现场,她面带微笑在镜头前向观众发出呼吁——身后捐献角膜。

  “晓霞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不但会说话,而且会微笑。”曾采访过她的另一名记者认为这是单晓霞给他留下的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单晓霞曾跟丈夫董建林说:“我感到生活多么美好,世界多么美好,看到这儿又起了一座楼,那儿又建了一个公园,这一切是多么值得留恋啊!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以至于现在我看见大街上所有的人都想向他们点头微笑。”由于多次化疗,单晓霞的头发几乎脱落完,一个陌生的光头女子冲着你微笑会是什么样?“很多人非常惊讶。”单晓霞对丈夫说。

  微笑的背后,其实也掩饰着她对生命的渴望和境况的辛酸。至今,曾经护理过单晓霞的护士陈静仍难忘记,今年年初,单晓霞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治病花去了很多钱,她的家当时几乎一贫如洗。一次输液时,陈静陪着她去上厕所,进了厕所后,单晓霞发现没有其他人,忽然放声大哭。可是几分钟后,她就擦干眼泪,带着笑容走出来。

  患病期间,单晓霞曾着手写一本书——《与癌症面对面》,记录她的抗癌经历,也希望以此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病痛。但是,随着病情加重,没有多久,她就不得不搁笔。

  最后的日记

  读书、看报,一直是单晓霞多年的习惯。在单晓霞的卧室里,有一个木制的柜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近百本杂志,另有几层放着其他一些古典书籍,新旧报纸更是堆得高高的。

  单晓霞生前还有一个习惯——写日记。疾病给她带来的痛苦与恐惧、内心深处的自我调整、她对周围人的留恋和毫无隐藏的真实,等等,全都记载在她的日记里。

  翻开晓霞留下的日记,往事历历再现,一个永远快乐的晓霞仿佛就在眼前。

  2002年6月25日

  望着建林无助的神情,望着孩子充满泪水的双眼,我心里阵阵内疚。建林,我爱你,爱孩子们,可我就要离你们而去了,你们一定要保重,换洗的衣服都在柜子里,不要着凉,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听爸爸的话,长大成材。

  等我走了,建林一定要找一个善良的人来照顾你和孩子,我们来生再做夫妻,好吗?

  2004年5月17日

  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没有沮丧的时候,但我很明白这样根本无济于事,总是极力鼓励自己从这种阴霾中走出来,让我的心超越我的躯体,走向未来融于生活中,创造美好的人生。

  疾病总比药物多一种,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

  2004年7月30日

  在30岁时,我为自己设计了一次近乎唯美的死亡:死亡的地点在一个芳草萋萋的山坡上,山坡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我穿一件绿色的纱裙,静静地躺在花丛中,悄悄地死去……

  乡间的小路五彩缤纷。我将死亡如此美化绝不是源于一个女人的浪漫,而是来源于一个女人对生活的眷恋。任何一种凄美的死亡都比不上在阳光下享受生命,我多么希望能生活得美好而快乐!

  2004年9月8日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误解,认为人是怕死的,然而以人类的聪慧,既已知道死亡是无可避免的,怕也无用,那么,我还有什么可怕的?

  就在我特别绝望的时候,是梁姐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活着的勇气和坚强的信心。

  2005年10月9日

  我是追求完美的女人,甚至连绝症都不放过;其实生病也是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无人敢于尝试这种方式,然而只有真正尝试这种方式的人,才会慢慢明白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为生命把脉。而这时,那种亲人、爱人之间的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会让我明白,我的生命对于那些爱我的人来说,多么重要!

  给女儿的一封遗书

  “亚楠、晓宇:

  我亲爱的女儿,当妈妈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肯定伤心极了,妈妈选择捐献角膜是为了回报社会和对你们的眷恋,我很爱你们,你们俩是妈妈今生最大的骄傲,在妈妈生病的日子里,你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一切困难,当喝着你们捡废品卖钱买回的牛奶,真是世上最好的营养品,当你们拿着替别人剥蒜挣来的十元钱,我心里一阵酸楚、哽咽。

  妈妈得的是一种治不好的病,花了很多钱,我本来是想让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有快乐的童年,可却让你们吃了很多苦,我很内疚,对不住你们俩,妈妈真的舍不得你们,甚至我都不能见到你们十八、二十岁是什么样子。每每想到这些总觉得有些遗憾;特别是晓宇,我总放心不下,自理能力比起你姐就差一些,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虽然学习要紧,但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在家多帮爸爸干活,你爸爸为了这个家,身体累坏了;另外饮食上要讲卫生,多吃蔬菜,不要偏食,遇事要冷静,记着长大回报给予咱家帮助的恩人,如果做到这些我会放心离去的,妈妈在天堂祝福你们快乐、平安!

  你们的妈妈:单晓霞

  9月27日”

  9月27日,单晓霞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似乎有所预感的晓霞,留给两个女儿一封遗书。

  10月29日,病魔夺走了单晓霞的生命。她把爱心和光明留给了两位黑暗中的学生,自己身后留下的是两个年幼的女儿、患病的丈夫和一个一贫如洗的家。

  在10月31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亚楠、晓宇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撕碎了所有人的心。人们含着泪水,为晓霞的两个女儿当场捐款近4000元。

  单晓霞的事迹同样感动着家乡人。11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批示,要宣传好这样难得的好人。

  11月2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路国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委派河南日报记者,代表集团全体员工给单晓霞家属送去2000元钱,捎去一份敬意。

  河北省红十字会也一直在关注单晓霞家属的生活状况。

  “晓霞走了,咱们不能不管她的孩子。”赵渭忠说。赵渭忠是河北省希望工程的代言人,也是2004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据了解,单晓霞留下的两个女儿董亚楠和董晓宇都已得到希望工程的救助,她们可以免费读完小学。姐妹俩在东简良村小学,亚楠在五年级,晓宇在四年级。

  河北省体育学院学生会外联部的学生赵文武,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晓霞的报道后,专门请假来参加她的追悼会。目前他们正准备在学校搞一次募捐活动,把募捐来的钱款捐给单晓霞的家属。

  石家庄平安医院副院长张书臣说:“晓霞作为一个外地打工者,能冲破传统的‘留全尸’观念,毅然站到捐献眼角膜的时代前沿,向河北人民奉献爱心,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像单晓霞这样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贵说:“单晓霞去世了,她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把光明与温暖留给了别人。单晓霞捐出的角膜是有限的,但是她带给社会的感动与爱是巨大的。”

  父亲遥思女儿

  在周口市郸城县宜路镇老家,单晓霞的父亲单爱民至今仍在失去爱女的悲痛中。

  “给她做的结婚嫁妆还没用呢,咋说走就走了呢?”11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单爱民泪眼模糊。堂屋里,至今还摆放着当年父亲为晓霞结婚打造的方桌、茶几。15年前,晓霞说了声“挣够钱回来盖大房子”就去了石家庄,之后,单爱民一年难得见上女儿几次面。

  但聪明懂事的单晓霞一直是父亲的希望所在。父亲讲,晓霞从小说话就讲道理,听起来像个小大人一般,虽然家境不好,但女儿性格开朗,邻里都很喜欢她。单爱民在闲暇时去河里摸完鱼,单晓霞就一个人骑在自行车大梁上,带着鱼到别的乡去卖,“比个大小伙子还让人放心。”

  单晓霞爱吃红薯,每到秋天,单爱民就准备好多,让人捎给女儿吃。“刚给她买了10块钱的红薯片,她还没吃就走了。”单爱民哽咽着说。

  单晓霞身后捐角膜的事他早就知道,并且在村子里传开。“孩子的选择总是没得错。”单爱民说。

  单晓霞在2002年第一次查出乳腺癌后,照了许多照片,寄给了家里。现在翻看这些照片,成为父亲单爱民思念女儿唯一的方式。

  晓霞走了。晓霞,你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一定能看得到同样美丽的天堂!因为即便在天堂,善良也一样是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辉。

  晓霞,一路走好!③3

  □本报记者杨万东

  (本文感谢河北省红十字会、《燕赵都市报》的大力配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