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北初识李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8:2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今年8月中旬,我们一行经国家体育总局等上级机关批准,持台湾方面发放的入台证,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到祖国宝岛访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台湾省的面积比隔海相望的福建省还要小一些,但它的行政部门却是俱全。原来我以为台湾十分繁华,“亚洲四小龙”之一嘛,但浏览市容后,初步印象是街面也算干净,处处绿阴掩映,行人看来还安详自如,来往车辆鱼贯有序,但市井繁

华程度远不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代化程度和发展速度也不如内地的京、沪、穗等大城市。同车的台湾同胞都抱怨说,阿扁上台后只顾在岛内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用纳税人的钱以天文数字向美国购买大量现代化军火对付大陆,哪有心思建设台岛,提高台湾人民生活水平呢?怪不得历史学家、学者、作家李敖对此持尖锐的批评态度,称“台湾是美国的看门狗”。是啊,“不怕慢,就怕站”,改革开放近30年来,大陆在跑步追赶,两岸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经友人联络,大名鼎鼎的李敖先生很爽快地答应见面了,并说:“我请万先生在我办公室一起用饭,边谈边吃就好!”但我们这边要见李敖先生的有近10位,我们决定请他离开那标有他名字的“立法委员”办公室,到我们下榻的“喜来登”大饭店一起共进晚餐。他欣然同意了。

  约定好下午6时在“喜来登”的日式餐厅见面。因我们去基隆河北岸的台北故宫参观,一是贪恋这座四层楼中所收藏的历代王朝的稀世珍宝,如此丰富多彩,引人流连忘返;二来正逢台北的下班交通高峰时间,故晚了近20分钟。我内心焦急如汤煮,急急忙忙赶往日式餐厅,只见李先生已独自一人在那里静等我们。我忙和他热情握手,再三检讨:”第一次约会,就让先生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哪里,哪里,你们第一次来,人生地不熟,难免,难免!”只见他正如在凤凰卫视节目上的打扮一模一样,浅红色的夹克衫,浅蓝色衬衣上佩戴着枣红色领带和金色领带夹,下着白色的休闲裤。褐色玳瑁宽边眼镜,茶色镜片后面闪烁着一双虽不大却智慧而带点狡黠的眼睛。他个子不算低,人清瘦挺拔,比实际年龄70岁显得年轻得多。

  我和他忙着交换名片,还互问着我们名字最后一个字的意思和正确写法。他爽朗地说:“原来是说好请万先生到我那儿用面条,但想不到有十位……”他略停了一下,又半认真半玩笑地说:“到这么好的餐厅,我就没有这么多钱了……”

  我说听说先生9月17日要到祖国大陆第一次访问,是你女儿说出去的。“是呀,女儿说的就准确啦。”他又接着说:“1942年我进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6年后高小毕业,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四中。1949年到上海后,就再没有回过北京了……”他说这次回大陆访问并不是第一次坐飞机,在台北坐过小飞机呢!他还幽默地说:“这次坐大飞机,我不害怕了,眼睛死盯着祖国两岸的美女航空小姐就是了。”

  我插问道:“新鲜胡同?我们全家1953年从大西南搬入北京城,第一个家就被安排到了新鲜胡同甲七号呀。新鲜胡同小学就离我们家不远,我还记得那时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就如小白鸽一样飞来飞去……四中,我弟弟仲翔和他的同级同学贺鹏飞、俞正声,还有林立果等等,都在那里读过6年书呢,他们都是四中这座百年老校的毕业生呀。”

  “是啊,天下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小。他们都算我的小师弟呢。”

  我们无拘无束地谈笑着。李敖谈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谈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蒋介石研究集》、《胡适评传》和被西方称之为翘楚的批评文章专集。在热气腾腾的烧烤中,我们不断地互相敬着酒。此时的李敖,没有一点大师、大学者的架子,更没有好斗公鸡似的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气势。每次敬酒他都站起来,很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和我们道着家常。

  我向他赠送了河北作家王立新写的《要吃米找万里》和我的体育钓鱼散文专集《元戎百姓共垂竿》,以及孔子家乡曲阜的文房四宝等。他忙站起来接受:“谢谢!您还多才多艺呢,还有这么精致的书写工具。”“实在过奖了,只供您茶余饭后一笑罢了,因为所写的运动休闲文章,您读起来会感到轻松愉快。”我们又不断地分别合影留念,真是其乐融融又陶陶然呢,两岸人民真是情如一家!

  李先生边翻看我所送书籍边问:“电视上我的‘有话要说’节目,从这里面引用一些行吗?”“先生客气了,写我父亲的书您谨慎,我所写散文你尽管参用吧,我还要感谢您为我做宣扬呢。”

  他答应回去就回赠他的著作,让把要书的人的名单尽快给他。后来,他认真地通过认识我的另外一位“立法委员”、国民党元老李焕之子李庆华向我催要索书人员名单,并接过庆华兄的手机,当场又和我通了电话。这位名家真可谓办事认真而又谦逊有礼了。果然不久,我和朋友们就收到了他亲笔题签的近著《红色II》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曾流行李敖的书,我曾拜读过他的《北京法源寺》。此时,我带了几期刚刚出版的《中华儿女》、《故事报》等大陆报刊,其中有批判他的文章,本想只让他翻看一下新鲜新鲜就算了。我说:“您看《故事报》上还有对老兄有微词的文章,是讲您第二次入狱,关于保管朋友财产的事。《中华儿女》8月份有我的一篇写抗日上将吕正操的……”想不到李敖先生都十分感兴趣,催我把这些文章都复印出来送给他阅读。看起来他真是“猛龙过江”,既敢于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任何人,也敢于让任何人批评他呢!在交谈中,虽然他以记忆力好、博览群书而著称,但他更相信:“烂笔头胜过好脑子。”他不时掏出小笔记本记着。比如我谈到当年徐向前率领的西路军悲壮历程中现在还健在的将领和夫人,他也挺感兴趣,一一记下了姓名什么的。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相约在北京金风送爽的最佳季节再见面。⑥1□万伯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