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济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9:13 人民网

  (1952年)10月27日,毛泽东考察了济南。据毛泽东卫士李家骥回忆:毛泽东在罗瑞卿、许世友陪同下进行了参观。“你们知道山东、济南怎么来的吗?”毛泽东和大家闲聊时问道。大家虽然知道,今日山东和济南的地理位置和当前的一些情况,要说具体历史就不敢说话了。

  毛泽东见大家没回答,便讲起历史来:

  “山东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建都‘亳’,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曾在蕃,也就是今天的滕县住过。商代早期的活动在今天山东的西部,河南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商第二十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进行了大分封。在山东地区分封了曹、滕、齐、鲁等国。但主要是齐鲁,这就是山东也叫齐鲁的原因。齐国的首领就是姜太公,鲁国的首领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

  “齐鲁古时候还称‘邹鲁’或‘齐青’、‘山左’。齐鲁又因在太行山以东,所以古代‘山东’有时指齐鲁,但有时山东的概念比齐鲁大。到战国时期,只剩七个大国争雄了。人们以函谷关为界,西边的是秦国,东边则是山东六国。

  “山东,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政区名称,是从金代开始的。山东这块富饶的土地养育了炎黄子孙和众多的名人志士。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在这里。孔子、孟子、左丘明、孙武、孙膑、诸葛亮、王羲之、黄巢、李清照、辛弃疾、戚继光、蒲松龄等,都是山东人,他们为山东争光添彩,也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

  毛泽东又耐心地有板有眼地讲起济南:

  “济南也是个古老的地方。

  “为什么叫济南?原来古代这里有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从山东半岛入海,名叫济水。古时候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中国四大江河。后来,济水上游发生变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称为济水。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河水流入大清河夺河床入海,以后并称为黄河,济水的名称也就没有了。现济南北郊的黄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济水的旧河床。因为济南这个地方在济水之南,所以从汉朝起就叫济南。汉代的济南国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济南市东郊龙山镇东北。西汉时,济南一度改为郡,后又复国。曹操曾任济南相。

  “到晋朝,济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转到历城,就是现在济南市内的旧城区。现在济南市区从此才正式成为郡所在地,经扩大修整成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而原来的平陵城逐渐衰颓。

  “东晋时济南郡隶属青州。隋文帝时,济南改为齐州,不久又改回来,唐朝济南属于济南道。宋朝把政区分为路,济南属京东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对城市建设有过卓越贡献。明朝初年在山东设省,省会在济南府历城县。而后济南一直是省会城市。”

  毛泽东又点了一支烟,继续说:

  “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大诗人杜甫、李白、苏轼等都来过济南。而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则长期生活在这里。所以济南自古就有‘诗城’和‘名士多’的美誉。”

  毛泽东来到“第一泉”时,他问:“你们知道这泉水古代叫什么名字吗。”有位地方同志说:“泺水!”“对。”毛泽东说,“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曾相会于泺,就是这个地方。泺,是个水名,这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事了!”接着毛泽东又看了漱玉泉,这个泉是为了纪念词人李清照的。毛泽东看后,称赞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而且很有爱国思想。

  毛泽东看完历下亭,便前往斜对岸的北极阁。他对北极阁看得很认真,还风趣地说:“我们来到王耀武的指挥所了!”登阁远望,全湖风光尽收眼底。毛泽东与身边同志议论说:这北极阁又叫真武庙,是道家的庙宇。据说,在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兴盛,全真教的祖师丘处机就曾在济南传教。这个北极阁建于元代,上下有百级石阶,内有真武帝塑像。(《毛泽东指点江山》第1148~1149、1153页)

  10月28日,在南丰祠,毛泽东讲它的来历:南丰先生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任齐州太守期间,剪除豪强,倡修水利,人民为纪念他而建祠祭祀。(吴晓梅《毛泽东视察全国纪实》,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0~21页)

  同日毛泽东利用来山东视察的间隙,乘游艇游览大明湖。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李宇超当导游。

  毛泽东指着北面的古建筑群问李宇超:“那些建筑叫什么?”李宇超回答:“那是张公祠、南丰祠。”一听到张公―――张曜,毛泽东兴奋而又风趣地问大家:“张曜怕婆子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一问,把同志们都引笑了,都说不知道。这时,毛泽东给大家讲张曜的故事。毛泽东讲了张曜从一名雇工升任山东巡抚的过程后告诉大家,张曜不识字,靠他的夫人办理公文。张曜刻了一块“目不识丁”的图章带在身上,作为自勉,虚心向自己的夫人学习。通过苦读,能通文晓史,写出一笔好字。(《毛泽东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5页)

  摘自《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一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