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区域经济:“大圈圈”“小圈圈”如何形成同心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9:5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徐寿松、姜帆、李荣)一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图景开始展现:从长三角16城市圈,到“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再到“5+2”环渤海经济圈。“大圈圈”里再套“小圈圈”。如此众多的“圈圈”,如何赋予其实质性内涵,真正实现区域成员共同分享群体增长的经济机会、要素资源,成为互动发展的“同心圈”。

  在不久前举行的长三角16城市经济圈年度峰会上,出现了一幕耐人寻味的场景:合肥

、马鞍山、淮安、金华等10个地理概念上的非长三角城市,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大声疾呼长三角城市圈能接纳他们为长三角一员。他们提交申请,排队等候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大门外,有的已经“苦苦追求了3年”。2003年,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淮安市就开始到长三角峰会上来“蹭会”;2004年,合肥、马鞍山、金华、衢州、盐城和淮安6市正式递交入会申请,开始踏上加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征程;今年,江苏的徐州和连云港、安徽的滁州和芜湖4城市再接再厉,强烈要求加盟长三角。淮安市王向明副市长甚至代表十大“追求者”公开表白:“请让我们靠近,请组织考虑我们这些积极分子的心!”

  长三角经济圈只是目前公认的中国城市跨区域协作最具领先性的一个样本。在北方,环渤海经济圈“5+2”模式于去年北京科博会期间诞生,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5省区和北京、天津2市,协定共同开展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事宜。今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已是第二次举行,广东、广西等9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联手,“合作发展,共创未来”。在“泛珠”影响下,自去年以来,将长三角经济圈扩至安徽、江西两省,形成“3+2”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呼声日高。

  眼下,次级经济圈也很活跃,所谓“大圈圈”里再划“小圈圈”。在长三角区域内,就有南京都市圈、浙东温台都市圈、苏南苏、锡、常都市圈等。据悉,南京都市圈的规划范围是“6+2”,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江苏省的泰州市还“脚踩两只船”,既是长三角成员,也一次不少地参加南京都市圈的活动。安徽马鞍山市甚至将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大思路。浙江东部的温州、台州、绍兴都市圈经济交流也非常活跃,《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将繁荣次级经济圈作为参与区域一体化、融入全球经济的首要方针。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尤传礼认为,都市圈经济热体现了城市群(带)区域发展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不论“大圈圈”“小圈圈”,只要有利于区域联动发展的就是“好圈圈”。

  不过,区域经济学家们指出,无论是紧密型核心经济圈,还是半紧密型的次级经济圈,都市圈的形成都应该让经济规律起作用,不能受制于长官意志,“一圈了之”,更不应形成对外排斥的“小圈圈”。诸多迹象表明,目前的都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并不强,一些地方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城市定位雷同、产业同构、项目争夺严重,经济要素远未实现合理流动、有机整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入会规程》的主撰写人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王桂新认为,短时间内众多都市圈涌现、众多城市纷纷申请加入长三角,存在打着区域合作的旗帜盲目跟风之嫌。

  上海市政府协作办经贸处副处长陈晓云坦言,区域合作应让经济规律起作用。仅仅停留在政府主导式的都市圈“扩容”、停留在概念炒作上的一体化,没有推动市场机制下产业、市场的直接联系与合作,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就难以取得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实际问题仍会悬而不决。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教授认为,区域协作是否要“划圈圈”、各城市是否要“进圈圈”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合作不拘形式,融合才是最重要的。各地应来实的、别玩虚的,寻求区域内体制、机制的融合,在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方面有所创新,这才能将区域合作引向深层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