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与产业升级衔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0:47 大洋网-广州日报

  杨英

  目前,在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高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加快及服务业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两个新“亮点”。前一“亮点”集中表现为研发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这一趋势改写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认为“高技术产业只有到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故事,促使跨国公司纷纷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后一“亮

点”表现在:近年,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已渐成趋势。

  对比国际产业转移的上述趋势,广东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如下三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且层次不高

  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外资的结构上看,进入广东的外资显然是以制造业部门为主的。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79~2002年广东省累计吸引外资12490138万美元,其中,制造业占68.3%,房地产及建筑业占16.1%,可见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这显然是广东在二十年左右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加工基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但广东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时,由于未能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因而至今产业结构层次仍明显偏低,“小、同、散”现象突出,整体素质不高。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广东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制造业升级方面,由于引进技术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引进成套进口设备多,关键设备和零件少;引进硬件多,软件少;引进多,消化、吸收、创新少;引进一般技术设备多,高新技术少)、没能促使高水平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向本地扩散(甚至出现科技水平的逆向扩散),产业整体层次明显偏低。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表面上看,广东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似乎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按2001年科技部有关部门统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达450亿美元的规模,仅次于美、日、德、法、韩、英,超过意大利,排行第7位;来自广东科技厅数据:2003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50亿元,相当于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总和。但整体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却是不争的事实: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以低加工度及加工装配为主。东莞IT产业产值800多亿元,占工业总值1574亿元的一半以上,但全市出口的49.36%为来料加工装配、49.17%属进料加工。由于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国外企业利用技术专利、商标使用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对广东出口产品加收高额专利费,使广东的电子产品成本大大增加,竞争力减弱(2004年,广东出口DVD整机共1亿台,由此需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约达22.2亿美元)。由此可见,广东不少制造行业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很大,但由于关键性零部件和市场仍被国际跨国公司所控制,只能赚取其中一少部分组装加工的钱。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如全省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涉及全部560个大类中的554个,覆盖率达98.9%,许多市的覆盖率也在90%左右。各地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区域产业优势难以突现,企业缺乏规模效益并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当前,省内资源紧缺度及其使用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民工荒”、“用地荒”、“能源荒”、“用水荒”、“洁净荒”及运力紧缺等问题相当突出,也均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反映。

  2.第三产业对外引资明显不足

  与整个国际产业转移潮流相比,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对外引资却明显不足,1979~2002年间仅占对外引资总量的11.2%。2004年全省新批服务业项目2086个,合同外资38.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5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19.8%和21.5%,虽与先前相比有所进步,但对广东产业结构提升仍嫌不足。这使广东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并引致产业结构演化出现与城市化进程不协调状况,即随工业化进展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广东省第三产业比重在1992年为36.0%,十年后的2002年才缓慢发展至41.%。近几年,受学术界及官员们对产业演化理论的误解而提出“重化工业阶段”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必经阶段”的思潮的影响,着手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而使第三产业比重在2004年更又几乎降至十几年前的水平(36.8%)。这不但促使广东经济发展未能在更广阔的服务领域上拓展,也使制造业发展因缺少高水平的服务业的支撑而显得乏力。

  3.农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尚缺力度

  过去23年中,广东农业引资仅占总额的1.2%,与农业增加值比重(2002年占8.8%,1979年达31.8%)也颇不相称。这致使广东的农业未能像制造业一样享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而处在滞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仍然不相适应。具体表现是:受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不足,市场开拓不充分,以致部分农产品出现季节性、结构性滞销。(作者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