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藏日报社记者麦正伟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9:34 人民网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叫麦正伟,是西藏日报社的一名普通记者,现在在林芝记者站工作。今天,我能荣幸地参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是党对我的信任,是人民群众对我的厚爱,是各级领导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关心、支持、帮助、鼓励、深爱我的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同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边境线近4000公里,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那里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造福各族人民的任务十分艰巨。西藏特殊的环境赋予了新闻工作者特殊的任务和使命,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业务素质;要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去记录和反映群众火热的生活和创业、创造、创新的精神,用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果去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在西藏,我从事新闻工作已20年了。1994年从西藏部队转业进入西藏日报社,一直在林芝记者站工作。11年来,我始终把基层新闻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不畏风雪严寒,闯过一道道危及生命的险关,几乎走遍了林芝地区下辖的7个县、53个乡镇、526个行政村,用我手中的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实地记录下了林芝地区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时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我说这样一句话:“你写的文章实事求是,我们爱看,爱读”。正是有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才有了我在基层新闻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一个县。那里山高路远,沟壑纵横,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被冰封雪锁,与世隔绝,人们称它为“高原孤岛”。我到林芝记者站后,总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全面反映墨脱县干部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和取得的成绩。于是,1997年6月7日,我徒步五天五夜走进了墨脱。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墨脱县的两位门巴族兄弟在波密县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打上绑腿,穿上解放胶鞋,披上雨衣,背上行囊,打着拐杖,踏上了进入墨脱的征程。从波密县进入墨脱只有143公里。可这143公里的路程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行走。走出波密县不远的地方就要翻越一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这座雪山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狂风怒嚎,飞雪弥漫,人在上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和努力。我们经过半天的攀爬,中午1点多钟终于爬上了山顶。这时,我想,下山总比上山容易多了。其实不然。那山不仅陡峭,而且还结满了又亮又硬的冰,稍不小心,人就会从山顶滑进悬崖。下山只有用拐杖在前面撑着,一步一步地朝下挪。到了半山腰,虽然没有了冰和雪,但还是没有通住山下的路,人只有沿着雪水冲出来的水沟往下走。水沟旁边到处都是乱石,这些乱石经雪水长期冲刷都变成了凌角分明的锥型,脚一踩上去就顶得脚掌钻心的疼痛,晚上7点多钟我们才走到山下。晚上我们住的地方也十分简陋,在岩石下面只有几根木头撑起的尼龙布挡风避雨,床铺是几块高低不平的木板订的,地下非常潮湿,天上一下雨屋子里就四处漏水,床上的被褥也霉得发臭。尽管如此,因为一天的疲劳我和两位门巴族兄弟挤在一起还是一觉睡到了天亮。第二天早晨,我们又接着前行。穿密林,淌激流,过独木桥,闯崎岖,过险关,还要战胜蚊虫、蚂蝗的叮咬和毒蛇的威胁。在来到被人们称为死亡线的滑坡地带时,根本无路可走。两个门巴族兄弟一个把腰上的弯刀抽出来在笔直的坡上劈出一个个能容纳一只脚掌的小窝,一个拉着我一步一步地朝前挪动。大约经过40多分钟,终于闯过了这道死亡线。这时,我的双脚已肿得像发胀了的面包,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坐下去再爬起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为此,到墨脱剩下的30公里我却走了整整两天。就这样,我走进了墨脱县,走进了门巴族人民的家里。在墨脱采访的二十多天时间里,我看到了墨脱县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墨脱人民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精神和力量,亲身感受到了墨脱人民炽热的情、深沉的爱,我记录下了6万多字的采访笔记,及时采写、拍摄并发表了题为《走进墨脱》、《这里并不寂寞》、《大山挡不住市场经济洪流》、《墨脱农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等10多篇有价值、有份量的通讯、消息和20多幅新闻图片,充分反映了墨脱县门巴族人民的劳动、工作、生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林芝地委、行署领导的好评,有一些稿件获得了全国、全区好新闻奖。

  在西藏从事新闻工作,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2000年4月9日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熟睡中惊醒,报社领导告诉我,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发生了世界罕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自然灾害,要求我立即赶住易贡。此时此刻,我没多想什么,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昼夜兼程,直奔易贡。

  在那抢险救灾的70多天里,我忍受着胆结石发作带来的痛苦,顶烈日,冒风雨,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用双脚来来回回奔波于每一个抢险救灾现场采访,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认真写好并发表每一篇稿件。由于我工作出色,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易贡抢险救灾总指挥部的表彰,获得了“易贡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川藏线是稳定西藏、建设西藏和发展西藏的黄金通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川藏公路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它雄踞高原,海拔高,气候多变,崎岖艰险,常常遭遇各种自然灾害而断通,又被国内外公路专家称为“世界奇路”和“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大全”。为确保川藏公路畅通,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1996年8月12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江泽民同志签署命令,在西藏波密县组建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支公路养护部队——武警交通第四支队,专门攻克川藏公路西藏境内800公里公路的难题,并担负着这段最艰险公路的养护保通和抢险救灾任务。短短的几年时间,武警交通四支队的官兵就用心血和汗水乃至生命在川藏公路上凝结了11项科技成果,使川藏公路通车时间从过去的不足半年提高到了11个月,车辆也因公路完好率的大幅度提升,交通事故降低了40%。我得知这一新闻线索后,自己驾车走进了武警交通四支队,在半个月的采访中,我虽然遇到了飞石砸车,塌方、泥石流拦路等危险,但我亲身感受到了武警交通四支队官兵对党、对人民的忠诚,看到了他们不畏艰险,披肝沥胆,甘为路石、无私奉献的精神,搜集到了官兵们一个又一个传奇般的历险惊人故事,写出了反映武警交通官兵学习、工作、生活的上下两篇长篇通讯――《抒写在“世界奇路”上的忠诚》,在部队和地方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在基层记者站工作的11年时间里,我还先后多次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的重大典型报道采写任务,先后推出了全国援藏工作红旗县――朗县、全军模范人物――单杰、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帮纳村、西藏第一个区定贫困县――工布江达县脱贫、西藏第一个汽车村――巴结村、西藏第一个电话村――公众村、西藏第一个农房改造、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木村、西藏第一个人均收入超万元村――朗色村等一大批时代先锋和先进典型。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西藏基层记者站工作,我只不过尽了一个记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做了一个记者应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极高的荣誉,我不胜感激,并对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满了决心和信心。最后,我真诚地邀请全国的同行们到西藏、到林芝采访,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和一条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一定会让你留恋忘返,一定会让你手中的笔和镜头丰富起来。

  谢谢大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