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公车改革应在法定程序下进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09:01 南方都市报

  社论

  党政机关的用车,始终是民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日前提供的信息,各地已开始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这一车改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厅局级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但公务用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财政问题,这一改革如欲取得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效果,就需要在法治财政的框架内进
行。

  我国党政干部的薪酬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货币工资较低,但实物福利较高。这种福利最集中地体现于分配住房、提供医疗福利、退休保障,还有一项,就是公车消费。每年财政为

购车、养车而花费的财政支出数以千亿计。

  这一制度滋生了公车腐败。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公车数量急剧膨胀之后,出现了超编制配车、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等现象,民众啧有烦言,政府几乎每年也要整顿一番。不过,反复整顿的事实就已经证明,只要机关拥有大量公车,而官员的权力不受监督,此类公车腐败就几乎不可避免。

  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有些地方尝试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目前,有十几个省和四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改革的基本模式是取消公车,将公车福利货币化,公务员则领取发放交通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至于原有公车,有的地方予以拍卖,有的机关则把公车组建

出租车队进行市场化运营。

  不过,这种货币化改革方案,在有些地方引起民众和舆论的巨大反弹。民众惊讶地发现,一个处级公务员每月的交通补贴,就相当于普通中等收入工薪阶层的月薪。有些地方没有选择货币化,而是向公务员提供购车补贴和用车补贴,同样招来批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公务员的车辆可以享受补贴,并且在公车拍卖过程中也存在大量压低估价现象。由于舆论反弹太大,有的地方刚刚启动的改革被迫停顿。另一方面,在有些机关,这种改革受到了来自公务员的阻力,就像王元慎所说,体制变革无法推进。

  因此,现在人们在讨论:公务用车到底要不要改革?什么样的改革方案比较合理?考虑到每年政府仍在将大量公共资金投入到购买和供养公务用车方面,这些问题急需明确。但公车改革显然是一个公共问题,而解决任何公共问题的前提是,确定一个有助于寻找解决方案的制度架构和法律程序。

  目前各地改革出现的进退失据,即源于这方面的缺失。公务用车的一切花销皆出自财政。在现有的财政制度下,财政预算基本由政府控制,而公车福利的享受者,就包括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显然,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没有谁愿意削减自己的福利,公务员们也不例外。因而旨在削减公车福利的车改自然会陷入困境。通观各地改革实际,公务员们作出了两种反应:或者拖延改革;或者把公车改革变成一次变相的涨工资,且涨幅相当大。

  对于车改,首先人们需要问一个问题:公务员享有公车福利,是理所当然的吗?公务员们可能坚持这是公务必需的。即便如此,享受这一福利的法律程序,仍然是不能少的。当初的实物福利是既成事实,程序上的瑕疵可忽略不计,但今日公车福利货币化,却需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财政程序进行。也就是说,公务用车到底是否应当改革,应选择何种改革方案,公务员可领取多少补贴,理应由相应的人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只有将这项改革放在法定的也是合理的制度框架内,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在大多数国家,公务员的薪酬是由民意机构以立法形式确定。而且,本届政府制定的公务员薪酬标准,必须到下届才能生效。所有这些制度安排,都是为了避免公务员自己给自己涨工资的嫌疑。这些制度设计的智慧,值得我们在改革公车制度及整个公务员薪酬体系方面借鉴。只有公正合法的程序,才能赋予公务员的薪酬以足够的正当性。否则,程序安排不当,即使改革确实收到了节约开支的效果,民众恐怕还是心存怀疑。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