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谈·回声:城市/文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1:11 金羊网-新快报
  吴晓松(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教授)

  城市规范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个管理问题。技术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城市污染、人口、治安等问题或多或少可以通过技术的精心设计而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但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城市规划还得要回到人文上来,返璞归真是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浪潮中,更需通过管理来促使城市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相互协调,而不是牺牲人的发展来换取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点,以前的大草坪、大花坛工程,人都走不上去,与其说是城市规划,不如说是政绩工程。

  杨拂玄(新闻网站编辑)

  广州先富起来后有点头脑发热。除了到处建摩天大厦、金堆玉砌的城市广场,还不惜工本地引进国外的名贵花草树木。霸王椰本是海滨树种,光秃秃的枝干既无法遮阴也谈不上净化空气,现在却成了行道树。反之,本土枝繁叶茂的大叶榕树却越来越难见到。

  规划杂乱无章,有生命的土地被像死猪肉一样切割成一块块卖给开发商,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变得枯燥污浊死气沉沉。不顾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的现实,大量上马重化工业,房地产和汽车工业被当成重中之重,“公交优先”、“可持续发展”都不过说说而已。塞车?不塞车是经济落后的表现;扩路,既可以增加GDP又可以打扮成民心工程;建房,一拆一建中天知道有多少油水!

  Jeliling(澳大利亚悉尼华人)

  刚到悉尼时我特别怀念广州,觉得它的脏乱都亲切,后来慢慢就不行了,刚回去就想赶快逃回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网上看了《广州不应只是个物质安顿之所》,似乎找到了答案。当一个城市太过势利,就是新建了歌剧院、博物馆,感觉都不是那么回事。你们看看哪个城市的歌剧院、博物馆会处于房地产楼盘的包围之中?广州就是。说得好听是不墨守成规,说白了就是没有规则,基本的文化元素还没渗进我们的骨血里。

  吴川(清华大学博士、城市文化学者)

  若说经济是城市的肌体,文化就是城市的魂魄。城市的规模、建筑、道路、广场等是一个城市的“形”,而城市的人文素质、文化内涵及文化特色,则是一个城市的“神”。因此,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和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着眼于人文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挖掘文化内涵,熔铸文化意蕴,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何国(美国圣路易斯州华人)

  我是地道的广州人,1997年我去了趟上海,回来后告诉朋友们上海比广州强很多,他们诧异地不相信。广州人的自我感觉一直很好,似乎广州是世界的中心,这种不实在的态度影响到广州接受优良的文化,“过堂风文化”一说就很形象。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现实,否则广州就只能是个“物质的空壳”。李敏(博士)

  这篇访谈让我想起北大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的话———“高速城市化扩张,使原来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变成了单一的建设区。大地景观正发生着5000年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民族生存空间的危机、国土生态安全危机是史无前例的。在无知与无畏的态度下,我们在任意地虐待、糟蹋着有限的土地。”

  100多年前,借着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冲击,美国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城市美化运动”。当时流行一句话: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这场好大喜功的“城市美化运动”仅持续了16年,终被经济、美学、健康的城市规划理念所取代。

  没想到,如今“城市美化运动”的幽灵飘洋过海到了中国。16世纪意大利的广场、17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纷纷出现在中国的大小城市里,包括广州。

  上期《田炳信·深谈》(2005年10月12日)
深谈·回声:城市/文化(图)
整理/新快报记者 陈文 实习生 黄嘉莉

  (以上看法仅属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立场)

  (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