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给我们的参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7:03 南方日报

  本周话题

  吕冰冰

  深圳小学和南山的一所小学,明年秋季将引入美国原版《科学》教材,成为国家课改中的科学教育课题项目实验基地。上周消息一传出,令人怦然心动。

  消息的最早来源是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在北京召开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央教科所透露,明年秋天,将在全国10所小学引入美国原版《科学》教材进行实验教学。这10所小学分布在深圳、北京、天津、重庆、浙江等地。伴随着这则新闻,科学教育的概念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从孩子进入小学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开始,我们熟悉的,或者说最受重视的科目,就是语数英这三门课程,在所有的学校,都被视作核心课程,在小学生的课程表上,每天保证都要与这三门课“亲密接触”。其他的课程,都被视作辅科,每周一到两节课时,音乐、体育等,当然,还包括科学。这则新闻所以令人动心,就在于其让我们在审视课程设置,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时,多了一个参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是教学的核心课程。

  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好,中国学子在奥数、还有化学、物理的国际竞赛中屡获大奖,这样的好消息已经吸引不了多少人的兴趣。在更多参与到奥数工程、金牌工程的学生、家庭、学校的眼里,这样的成绩,更多意味着升学的筹码、招生的王牌。

  与此相对的是在每年诺奖的获奖名单公布后,我们的媒体总爱问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在中国出生、在中国接受教育、在中国开展研究的中国人获得诺奖?大家都承认,获得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的诺贝尔奖,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标准。

  问题在于,诺奖不是一个可以通过“短、平、快”的工程就能手到擒来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要收获诺奖,谈何容易。为什么美国人在近几十年成为诺奖的常客?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产生于美国,是偶然的吗?

  “科学家并不是一种神奇的职业”,在美国主流科学教材FOSS的介绍中,这样写道:科学是一种发现活动,因此本质上说,它是一个生产新知识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观察事物,并且试图理解它们。如果普通人能培养这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观察事物,思考它们和已知事物的关联,逻辑地测试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了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寻求解释。那么,事实上,这就是在干科学家的活儿。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颗颗科学种子,现在开始培植,20年后,种子或将长成参天大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