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假如明天灾难来临--对话《唐山警世录》作者张庆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0:34 河北日报

  人物名片

  张庆洲,男,1959年出生,唐山人。

  笔名晓洲。现为北京铁路局丰润工务段集经办事处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

  曾有《震城》、《草民》、《鸟的》、《折箩》等中、长篇小说问世。另有报告文学、杂文等散见报刊。

  "近来有些媒体热衷于炒作唐山大地震'漏报'的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他们没有全面理解我作品里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唐山大地震的悲剧唐山人该承受的都已经承受了,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科学对待,从整个预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真正汲取经验和教训。"

  ---张庆洲10月21日,希腊东部爱琴海岛屿再次发生里氏6.0级地震;

  10月19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

  10月15日,台湾基隆市东方外海发生里氏7级强震;

  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迄今为止已造成8.73万多人死亡,7万多人受伤;

  ……

  地震,这一意味着死亡、毁灭、心碎、血泪的字眼,不时从世界的某个角落迸跳出来,提醒着人类:大自然的残酷与灾难的惨烈。

  对此,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报告文学作家张庆洲有着切身的认识和体会。也正是基于此,10月21日,在唐山一个居民小区张庆洲的家中,这位最近因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披露了唐山大地震前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而名噪一时的中年汉子一见到记者,便直言相告:“有些媒体过头炒作唐山大地震漏报的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他们没有全面理解我作品里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唐山大地震的悲剧唐山人该承受的都已经承受了。重要的是摒弃偏见,从整个预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真正汲取经验和教训。”

  张庆洲坦言,这篇历时5年才得以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最重要意义不是再追究什么人、什么部门的责任,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类悲剧发生。

  也许这正是张庆洲为这篇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起名为《唐山警世录》的初衷吧。

  警示之一

  “别漠视大自然曾经敲响的警钟”

  “黄昏,58次特快列车。晚风吹着,我注视着大姐,我不知道这是与大姐最后的诀别,如果知道我也不会上这个车。列车在奔驰,我看到了快要落山的太阳,看到了转弯时夕阳中车尾的绿皮车厢。那一晚上走的列车像一串小小的诺亚方舟,把人带走。九个钟头后就爆发了唐山大地震。”张庆洲眼含泪水,声音有些走调,手微微地颤抖着,时至今日,张庆洲都忘不了1978年唐山大地震前最后一个黄昏的景色。

  张庆洲告诉记者,他于1975年底到铁路部门工作,并在那时已经尝试了写小说。在他工作的铁路工务段的一个叫马庆奎的宣传委员约他共同写了篇小说《锄草》。“我出素材你来写,最后署咱俩名字。明天天津铁路分局召开通讯报道会,咱们叫李子林修改一下。今晚就走。”

  尽管张庆洲想回趟家,但还是没有拗过马庆奎,也因此而逃过了劫难。

  7月28日大地震前的那个晚上,张庆洲住在了天津。在那里他感觉到了地震,但直到晚上8时,他才知道震中在唐山。因为公路铁路都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他们是沿着扭曲的铁路走回的唐山,当看到了那让他心碎的一幕时,已是两天后了。

  张庆洲望着夷为平地的唐山,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感到地震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在诅咒老天爷为何忽然降下大难而事前竟然毫无预兆。

  “直到我的小说《震城》发表后,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称唐山大地震事前大自然有很多异常,曾被唐山的一些地震观测点观测到并作出了地震预报。从此,我开始探寻唐山大地震前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并开始思索30年前的那场悲剧对于今天我们人类的生存还有哪些警示。”

  张庆洲告诉记者,长达两年的调查采访,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承认,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是人类尚难攻克的难题。但地震并非毫无预兆,即便被认为震前特征“高度平静”的唐山大地震前,唐山不少地震监测站、台、点也发现了各种异常,并发出了较为准确的中长期甚至短期震前预报。

  ———距唐山大地震22天,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做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预报;

  ———距唐山大地震14天,北京市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出现七大异常,要求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

  ———距唐山大地震12天和6天时,乐亭红卫中学、山海关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组向有关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距唐山大地震2天,北京市地震队发现临震七大异常。

  ———距唐山大地震9小时,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做出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张庆洲给记者展示了一幅水氡观测记录,这幅水氡观测记录曾经显示地震的将要发生。

  那是采访原唐山市自来水公司化验室从事水质化验的安继辉得到的。安继辉告诉张庆洲,氡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是地壳岩石中放射性元素铀、镭衰变的中间产物。测量地下水中的氡含量,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地下应力和热力的变化。所以地下水中氡含量与压力和震动有明显关系。

  此外,还有当时开滦赵各庄矿地震台根据地应力、土地电和偏磁角等数值做出的唐山7月底8月初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预报虽然引起了当时国家地震局一些专家的重视,但由于当时正是“四人帮”搞“反右批邓”猖獗时期,加之涉及京津唐地区的地震预报被视为政治问题,当时并未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会商,“目前事情很忙,下星期召开一次会研究一下。你们明天去廊坊看看。”时至今日,当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的汪成民还记得局领导在7月27日上午听完自己震情汇报后说的话。“15个小时以后,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爆发了……”

  唐山大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周边48个县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共搜集到地下水宏观前兆异常868例,动物宏观前兆异常2093例。

  唐山大地震前,动物将大毁灭即将来临的信息,以它们特有的方式传递给了人类,7月27日这一天达到了高潮。唐山地区至少有54%的狗,自始至终都在狂吠、哀鸣,有的甚至往外拖自己的主人。78%的老鼠出现异常,大老鼠叼着小老鼠,小老鼠咬着尾巴连成一串,那是一场生死大逃亡。像鸡、猪、猫、羊、鱼等动物均出现异常反应。

  大震前的瞬间,还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多次震例均有记载,又被唐山地震众多目击者所证实。

  警示之二

  “别忽视‘预则立’这个防灾减灾的关键词”

  青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对“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进行了吹风。

  王春青,当时在青龙科委主管地震工作。他参加了那次交流会并听到了汪成民的个人吹风。7月19日散会后,王春青迅速返回青龙,迅速整理会议记录,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7月24日,青龙召开常委会对地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7月25日,青龙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7月26日早8时,青龙全县43个公社的干部按照县委的命令,全部到岗。

  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

  这样,当唐山大地震来临时,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张庆洲告诉记者,青龙成功的做法会给人类防震减灾以某种深刻的启示,就是政府如何发挥防震减灾的职能。正是这个原因,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青龙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该机构在报告中称:“要减轻灾害的损失,早期预报和动员群众做好准备是关键的一环。由于早期预报通常是科学家做出的,加强科学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联系尤其重要。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只有高效的行政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采取对策和组织群众。”

  在长达两年的调查采访中,张庆洲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访了数十位当事人,仅采访录音带就有几十盘之多,当被记者问及调查时什么最令他感动时,张庆洲略加思索十分明确地说:“是开滦矿工的绝地重生”。唐山大地震时,开滦矿务局有万名矿工滞留在地层深处,但最终被认为最危险的井下矿工死亡率仅万分之七。

  张庆洲的调查显示,早在1975年,开滦矿务局就制定了关于开滦矿务局预防地震措施的文件,成立了预防地震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明确的分工。他们还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认识到宣传教育是搞好防震抗震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他们始终把井下的防震抗震工作摆在首位,为井下矿工能迅速脱险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震方法并付诸实施。对井下和井上部分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措施,他们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对井上井下的抗震能力进行了检查,并拨专款进行加固和维修。震前的大量工作,为井下万名矿工脱险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保障。

  张庆洲说,开滦矿工创造的奇迹令他感动。“开滦矿务局井下万名矿工成功脱险的奇迹,为人类防灾减灾提供了又一个典型范例。开滦经验比青龙的经验也许更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那就是:在中长期大地震的背景已经出现,地震科学家尚难以确定临震日期的情况下,人类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防灾。”

  警示之三

  “别忘记群众是迎战灾难的第一道防线”

  二十世纪,全世界100多万人在地震中遇难,人类居住的家园,一次又一次地被摧毁的现实同样在残酷地提醒着我们:地震活动只按照地球活动规律而发生,强烈地震,生命与财物的损失不可避免,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

  面对不断发生的地震,人类还能做些什么?“假如明天地震来临”成为采访中张庆洲反复向记者提及的一个疑问。

  令张庆洲感到一丝欣慰的是,虽然目前人类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难题,但国际社会已经在深入思考: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如何让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建立开放型防灾备灾策略,打破政府、科学家和公众三大群体间的三堵墙。”联合国全球计划灾害科学与公共行政管理相结合中国协调办公室主任刘小汉教授在接受张庆洲调查时这样回答着他的疑问。“所谓的开放型防灾备灾策略,就是政府要依靠群众,把一部分责任交给社会与公众。”刘小汉说:“可以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可分大小,青龙是一个社区。唐山也是一个社区。在社区范围内经常发布地震研究预报,让公众知道地壳有什么异常,他们就有了参与的感觉。换一种方式,也可以在高层次的公众里发布。”

  当然,开放型防灾备灾策略对地震预报的机制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也提出了挑战。“政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考虑,地震科学家预报了一个地震,根据临震预报停工放假,人们都去躲避地震,这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公众搬出去了一个星期不震,过了十天半月还不震,这时候政府应该怎么办?地震预报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或震或不震的极端化的预报方式,而采取类似天气预报概率50%或是30%那种概率预报方式呢?”刘小汉教授的建议让张庆洲感到十分新颖。

  唐山大地震中,青龙和开滦的成功做法无疑为推行这种开放型防灾备灾策略提供了一个有力注脚。

  张庆洲认为,建立开放型的防灾体系,政府还要制定一系列的防震防灾制度和严格的措施。政府光提高百姓的防震防灾的意识还不行,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在凡是人口集中的地区,应设置紧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设在学校、街头的公园和小广场,在道路的醒目处还应设有避难场所的指示牌和简单明了的避难方法说明。

  开放性的地震预报要向社会公众交底,每天都有信息,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老有信息就老有判断,公众就有了能力判断。面对灾难预报时社会公众会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什么样的防灾备灾措施公众有权自己决定。

  “社会公众清楚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包括外国投资者,也包括政府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董武就是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掌握了一次自己命运的人。1976年7月27日晚上,青龙大杖子卫生院的董武因公出差住到了唐山的亲戚张一家,在吃饭时,他向张一提起青龙已经传达地震预报的事情,并在临睡觉前作了一点准备,他在床前摆了一个凳子,衣服和鞋整齐地摆放在床前。深夜,地震来临时,他一把抱了衣服往外跑,因为晚上睡觉门是开着的,没几秒钟他就到了门外头。到院后,董武就喊:地震啦,地震啦。随后亲戚一家在他的帮助下都逃了出来。

  事后,董武深有体会地说: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候,有准备和没准备确实不一样。正如那些从唐山大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人共同的心声:地震时那短短的几秒钟内,逃生还是有机会的。

  “我们总结成绩,因为成绩能提升信心和勇气。但更要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可以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我们应该从唐山大地震中吸取点东西。”结束采访时,张庆洲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