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紧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0:5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全市农民实现农业零税赋。城市建设管理成绩显著,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一批事关广州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构建起陆海空交通枢纽,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空间结构支撑体系的战略布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三年试点任务全部完成。“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进展顺利。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综合实

力大幅提升,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十项民心工程”进展良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基本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五道防线”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48%和35.2%。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建议》指出,“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广州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指出广州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也为我们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广州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教育基础,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加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广州是发展中的城市,历史的包袱仍然很重,可支配资源不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随着城市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广州原有的一些优势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广州地区之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克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各种准备。

  《建议》指出,“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谋划广州未来的发展,努力开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全面建设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为总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生态广州,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扎扎实实推进广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六个更加突出”的原则,即:更加突出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更加突出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更加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原则,对广州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全面把握,深入贯彻落实。

  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作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高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传统产业是广州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广州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农村繁荣稳定。

  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有力保障。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增强广州的国际竞争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在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广州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中心实力更加雄厚,国际都会功能日益完善,创业之都活力全面激发,文化名城内涵更加充实,生态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六个方面。这既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对广州的殷切期望,又符合广州的客观实际和时代要求,较好地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进广州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简要说明:一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这个目标与我市八届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是一致的。改革开放26年来,广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3.1%,“十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13.8%,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保持年均增长12%的速度,是在充分考虑目前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作出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确定这样的发展速度,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要求;也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深层次问题,动员和团结全市人民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同时也适当地保留了余地。因此,确定12%的增长目标是积极稳妥的。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的目标,只要保持年均12%的增长率,就完全能够实现。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是根据中央要求和我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市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节能还有不小潜力,“十一五”期间,只要各方面切实重视,措施到位,这个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我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营造“两个适宜”城市环境的重要环节。当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人口、资源、环境的一系列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统筹城市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就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建议》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五个方面:

  一是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广州城市发展区域功能定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将城市区域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即调整优化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严格控制区域。强调要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同时,把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发展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二是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建议》在提出继续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的同时,从广州自然生态的实际出发,强调通过制度建设,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促进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环境资源、山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三是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镇。把中心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继续逐步推进16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使之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卫星城”,充分发挥现代化中心城市整体效能。四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重点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管控机制,加快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继续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全面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全面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行业的能耗考核,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发展环保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切实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通过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广州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布局,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不失时机地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建议》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要着眼于建设连通世界、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抓好大型枢纽性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建设工程,努力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建设和广州港出海航道浚深工程建设,建立以南沙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新格局。切实抓好广州铁路新客运站、扩建广州站和广州东站、广州北站等工程建设,把广州建成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主枢纽之一。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完善以快速路和主干道组成的城市道路主骨架,推进城市快捷路系统和交通节点改善工程建设,完善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建成255公里地铁的目标。大力推进广佛、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参与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二是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要稳步发展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重点推进饮用净水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以及电网和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议》强调,要强化广州华南“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和“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功能与地位,加快推进五大信息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治安和城管监控系统建设,构建国际化区域性通信和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普遍服务能力,力争到2010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城市化走在全国前列。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大量艰巨复杂的工作要做。中央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州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建议》强调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突出抓好五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继续加快中心镇建设。不断完善中心镇镇区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税费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就业制度。三是推进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五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加强村镇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是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建议》把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大任务,着重强调了几个方面。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技术产品。二要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鉴于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条件,在继续做大做强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按照中央关于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的要求,从广州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拓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议》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出了明确思路,总的来说,要坚持产业集聚和用地集约的原则,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体系,促进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互动发展。四要协调发展内外源经济。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构建外贸促进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外贸业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扩大经济总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五要积极培育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以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依靠它们引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五)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城市保持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之所以能在全国取得领先地位,关键是在体制创新上先走了一步。在新世纪新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在体制、机制和技术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会丧失已有的优势,动摇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建议》提出,未来五年,要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重点在争创体制新优势,构建完善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上有所作为。

  在争创体制新优势方面,《建议》提出,要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抓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投资体制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

  在构建完善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建议》提出,要加快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完善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好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强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引导,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把广州建设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区域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要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因此,《建议》强调,未来五年,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按照创建教育强市的要求,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整合全社会的教育、文化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提高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设教育强市。同时,继续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层次、多门类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总量和质量。

  (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全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建议》提出,到2010年,广州将力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成为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领先的文化强市。围绕这个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繁荣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等各种途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着重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努力使广州成为优秀文艺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艺作品的催生地、优秀文艺成果的展示地。二是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着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鼓励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合作,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其成为广州的主导产业。三是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着重建设一批标志性艺术殿堂和大型文化设施,打造城市夜景景观体系,促进文化设施与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城市设施景观相结合,在城市物质形态建设中注入文化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要素。吸引文化名人,形成浓郁文化氛围,提升广州城市形象。四是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市。抓住举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和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2008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契机,统筹比赛场馆、亚运村等体育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的建设,组织举办一批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培育一批竞技运动品牌项目,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做大做强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五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对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市民培养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为广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七)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建议》提出几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议》强调要针对城市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依法治市,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切实加强城市环境、食品安全及流动人员管理。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市场化运作、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努力发挥社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完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水平上新的台阶。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议》强调要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工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形成政府促进、社会支持、个人积极就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劳动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强调,要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优抚、帮扶力度,(下转A7版)(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