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2:54 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记者、主持人、评论员……也许具体分工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记者节来临之际,172位“近几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成为全国7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的代表。

  大会发言、座谈……从获奖者的事迹和发言中,人们能发现:爱岗敬业,坚持操守,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展现的精神风貌。

  “有冒险癖好?不是,因为这是记者的职责”

  作为当今社会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新闻工作往往充满挑战,也必须直面危险。

  西藏日报社记者麦正伟在西藏从事新闻工作,一干就是20年,几乎走遍了林芝地区的7个县、53个乡镇和526个行政村。1997年,他徒步5天5夜走进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进墨脱要翻一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飞雪弥漫,山崖陡峭,还要穿过被称为死亡线的滑坡地带。”《大山挡不住市场经济洪流》《这里并不寂寞》等10多篇文章,反映了墨脱的巨大变化,受到好评。

  “毋忘士兵。”对职业的热爱,对军人的理解,促使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马不停蹄,一年到头经常在边防、海防采访。10多年来,他随边防官兵巡查过全国边防线上1000多座界碑,探访了一个又一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哨所。骑牦牛差点坠落悬崖,进原始森林测绘晕倒……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危险,是不是有冒险的嗜好?“不是,因为这是记者的职责。”

  许多人“谈艾滋色变”,而31岁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丁芳却主动申请并单身一人前往河南采访,“离上海那么远,有必要去吗?”丁芳回答,“因为我是记者,还是跑卫生的记者”;甘肃广电总台开办《今晚新时空》,200多天的时间,记者韩亮都没有休息,开播不到一个月,体重一下子降了10斤,有一段时间还低烧不退。“我不能休息,因为栏目需要我。”简单的一句话,是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对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我眼中,他们首先是听众,其次才是在逃犯”

  短短7个月时间里,劝说3位身负命案的逃犯自首,34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向菲,因为这段特殊经历,一时间成为一名“传奇”女子:“在我眼中,他们首先是喜爱我的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才是在逃犯。”每期节目上千条短信,向菲都一条一条看过,重要的听众来信一一亲笔回复;做夜间节目,她每次回家已是凌晨三点:“生物钟与常人完全相反,而且还影响家人的生活。但是,我乐此不疲,因为我热爱自己的职业,我明白,日复一日的一切都是在积累,积累听众对你的认可度,积累听众对媒体的信任。”

  “田坎记者”罗成友曾是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在当上重庆日报记者后,每年有300来天到区县、乡镇和农村田坎上采访,“我要用手中的笔,为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为改变父老乡亲的命运呼吁呐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采写的一系列报道,促进了巫山县庙堂乡、开县麻柳乡的变化,“能为农村的父老乡亲做一点事,能为推动农业的发展出一点力,能为农村的进步尽一份心,这正是我持之以恒的追求。”

  每到春节,都有一位小学4年级学生给辽宁电视台记者吉永成打电话拜年。2000年,这个年仅6岁的农家孩子在车祸中受伤,是吉永成帮助安排挂号、诊断、手术和住院。孩子的父亲说:“您到我们村里采访过,在沈阳,我只认识您。”

  “新闻工作者必须是读者信赖的好朋友。”说到做到,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总是把前来报社求助的读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残疾人金献芳没工作,为她联系接洽;老劳模洪水林领不到工资,翁汝才没房住,她就寻求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温州矾矿特困职工没钱过年,她又四处奔波募到18万元,分发到每一个特困职工手里。

  “心血以寄,性命以寄”

  在这些优秀新闻工作者心目中,职业的内涵是什么?记者应该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好的新闻往往是长跑的结果,而一个从业者,从入门到优秀,更是一个寂寞的长跑过程。除此,没有捷径。”这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的心得。

  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的“作品观”是这样的:“如果缺少激情和真情,很难写出让行家称道、让读者喜欢、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成功采写了一系列典型人物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说。

  “如果没有深入一线,深入新闻现场,就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曾前往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的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说。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体现媒体社会责任感。”组织策划实施了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的广州日报记者关雅文表示。

  “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骛,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河北日报记者储瑞耕的话,不正是无数新闻人的心声和写照吗?(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