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石原慎太郎的“政治裸奔”将直撞南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3:24 人民网

  日本政界人物中最露骨、最嚣张地破坏中日关系者,莫过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了。他公开否认日本侵华历史,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的南京大屠杀也说成是“捏造的”;他公开支持“台独”,和“台独”分子“密切交流”,甚至径直到台湾胡跑乱蹿;他鼓吹增强军力和“正名”军队,那种煞有介事地站在军用吉普上检阅东京都自卫队的样子,俨然一副“军事统帅”的派头;现在他又呼吁美国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以“阻止不断增强的中国军事威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和平时期和中日恢复邦交的情况下,对美化侵略历史、破坏中日关系那么执著和乐此不疲,同时又那么不知羞耻和近乎疯狂的肆无忌惮,石原慎太郎真可算得上是日本一绝、天下少有了。不仅没有政治修养,而且非常缺乏理性。让人联想到当年那些自命不凡、刚愎自用、不受约束、铤而走险的关东军少壮派,更让人觉得他就像一个一丝不挂的政坛裸奔者,铆足了劲直向南墙撞去,九头牛都拉不住。难怪有日本国会议员干脆不客气地说:“石原如同一条周期性发病的狂犬,他的狂叫就是渴望得到人们的某种反应;人们的反应越强烈,他越是洋洋自得”。

  石原慎太郎的言行在日本国内原来就有一定市场,在当前中日关系处于低潮时期和战略十字路口的情况下,其消极作用就特别值得警惕。这和对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要充分警惕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日本朋友说,那些穿着旧皇军军服、时常在靖国神社前吹吹打打的人,在日本国民中只是微不足道的极少数人,而且很多日本人将他们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人,所以不必介意。照此说来,人们对“周期性发病的狂犬”也可以一笑置之了。其实不然,因为现在这些极端的言行已日益通过日本高官和国家政策表现出来,逐步转化成日本政坛的主流话语了,几乎就像在日本政坛爆发了“政治禽流感”一样。事实上,日本民众主要还是从石原慎太郎的言行举止过于激烈、不符合大和民族在常规情况下谨言慎行、含蓄谦和的文化传统的角度,而不会随便追随石原去“裸奔”的,并没有主要从石原言行本身的错误和危害方面再三思考。这也是不少日本人内心对石原慎太郎的观点有所共鸣的原因之一。应当看到,石原慎太郎的“政治裸奔”,是日本历史上不乏出现的“荒唐政治”的幽灵再现,而这种“荒唐政治”,与日本在非常规情况下的乖戾、“集体抽风”的另一面,是相互联系着的。我们要警惕石原慎太郎那种看似“个人发病”的表现,就是因为历史上日本上层的“荒唐政治”与民间的“集体抽风”相互为用,曾经给日本自身和周边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现在这种危险性也不是子虚乌有。况且,政治意义上的“荒唐”、“乖张”、“离谱”是相对的。有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啤酒馆里搞暴动的希特勒,后来竟会成为德国“元首”,而他在狱中写的狂人痴语般的《我的奋斗》,一度竟成为德意志人的“圣经”呢?

  警惕石原慎太郎的“政治裸奔”,是同相信日本民众的政治智慧并行不悖的。很多日本人对石原慎太郎的言行或不赞成、或有所保留、或不附和,是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到,他这种政治摊牌式的做法,和当前中日关系的大背景并不吻合。中日关系虽处于困难之中,但也不是没有转圜余地,只不过关键在于“解铃还需系铃人”。最主要的是在大的战略形势上,中日双方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多边关系中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日本尚没有对中国摊牌的资格和必要;而日本“打美国牌”的设计到底有多大功效、多长时效,也不是随便可以定论的事情。所以,事情并不像石原慎太郎老是宣扬的别人皆醉唯他独醒的那样,很多人是清醒的,不会跟着他去“政治裸奔”,而这些也就决定了他最终必将直撞南墙的“神风突击队员”命运。

  石原慎太郎11月3日在华盛顿呼吁美国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演讲,与日本新内阁组成后小泉首相和安倍晋三内阁官房长官关于对华关系的最新讲话,是相互矛盾的。小泉首相向新闻界表明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安倍晋三内阁官房长官更是表示,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愿与中韩两国在广泛领域进行合作的同时,构筑面向未来的关系,以免在个别方面出现的意见分歧对日本与中韩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虽然人们可以把小泉首相的讲话与他希望在近期的国际会议上达成中日高层会谈一事联系起来看,或许是一种政治铺垫,但安倍晋三内阁官房长官如此清晰具体的表态,是近年来少见的。如果日本新内阁在外交政策上对中日关系的改善释放出善意,那么石原慎太郎的“政治裸奔”就更难看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