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知录:成语意义的褒贬转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3:41 今晚报

  词义有褒贬,成语也是如此。褒就是表扬;贬就是损抑。成语是中性的也不少,即不褒不贬,只是客观地分析和介绍。词义的褒贬也同样反映在成语之中。大部分成语古今意义相同,但由于语言的使用年代很长,在流动的历史的长河中,词义往往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褒贬可以互相转化。“爪牙”古代指勇士和武将;今天却表示“走狗”。“爱”上古指吝惜,有贬义,今已不传。“诽谤”,古代指议论批评,今却表示诬陷。这是褒贬义的变化。中性变化的也有。开放,今指解除禁令、封锁或各种限制,而在古代,这个词指的是开释无辜

,如“开放无罪之人”。词义变化如此,成语也是一样。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成语褒贬意义的变化,有些是非常明显的。“衣冠禽兽”今天是很厉害的骂人的话。可是在古代,这却完全不是贬义用语。明代的官服,文官要绣禽鸟,武官要绣兽类。文一品绣的是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溪式鸟(一种水鸟);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老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小老虎);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因此,讲“衣冠禽兽”显然是褒义的。有人考证,到了明朝中叶,文官爱钱,武官怕死,官场十分腐败,于是衣冠禽兽就转成贬义,斥指衣冠楚楚的人物为畜生。“吞云吐雾”原指道士炼丹,修身养气,不食五谷;后来,它的意义转化为专指吸食鸦片,含讥讽之意。“如狼似虎”在先秦时代指强悍勇猛,喻指军队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褒义词语,但到了现代则专指凶恶残忍,是地道的贬义词语,“大吹大擂”元代时指喜庆热闹,有褒义。到了现代却专指吹嘘,大肆捧场,含有贬义。这是由好变坏,褒义变为贬义。

  也有贬义变成褒义的。“因陋就简”,西汉时期用作贬义,但今天却指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节约办事,含有褒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乐不思蜀”是个贬义词;今天这个成语不再有强烈的贬义,而是含十分高兴的意思,至少是个中性词语。综合起来看,古代成语今天褒义转化为贬义的多,贬义转化为褒义的很少。原因是后代使用成语,不少是取成语用词的表面义,不再管当初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也不都是含有褒贬意义的。中性的成语也颇多。毫厘不爽、好景不长、万家灯火、不可思议、安之若素、按部就班、避实就虚等,都是客观叙述,不含使用人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有的也会发生意义上的转化,变为有明显的褒贬色彩。“粉墨登场”本来毫无褒贬含义,就是指演戏时的化妆和装扮。可是现在它比喻政客们登上政治舞台,含有讽刺意味。“眉来眼去”古代指看来看去,且中所见,不过是中性的。到了现代,这个成语却专指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虽说是中性含义,却总有点贬损的意味。

  在成语的使用当中,一般说来,褒贬义必须分辨清楚,否则用错了就不免贻笑大方。不过,也有临时借用,权且拿来的例子。“沆瀣一气”是明显的贬义词语,但钱钟书的《围城》却这样写道:“方鸿渐出了苏家,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把贬义转化为中性,以示俏皮,博人一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