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祭可祭 非常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3:50 南方周末

  陈仓



近几年,全国各地争相“打旅游文化牌”,为此,抬出老祖宗,点燃香火,“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祭祖活动如同前几年流行的“招商引资会”、“经贸洽谈会”、“投资项目和投资环境介绍会”或某些“论坛”一样,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争先恐后,渐成时髦。本来是一件庄严神圣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事,但是,庄严神圣的事情一旦背离传统意义,不分节令,搞得出格,特别是搭上功利的快车,流变成一种流行时尚,难免产生流弊,弄出毛病。

祭,全称祭奠、祭祀,是在一定时节举行的对神明致祭,或对死者

表示追悼的仪式,表示崇敬、纪念并求神明或祖宗保佑。中国古代有七祭:天、地、鬼、神、门、户、祖先,其余节令仅仅是纪念,而不是祭奠。祭祖是一项庄严、肃穆、严肃、恭敬,略带悲伤怀念意思的活动。按照西周传下来的礼仪,祭奠去世不足三年的祖宗必须着素服,放悲声,奏哀乐,摆花圈,燃香烛,烧纸钱,贴蓝色对联。按照传统仪规,祭祖一般应在悲情的清明节、肃穆的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然而,有的地方不管不顾传统节日的本来意义,逢节日就祭,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戏剧杂耍,盛装登场,把祭祖活动搞成休闲娱乐、求签打卦、看戏购物的旅游和物资交流庙会,毫无庄严、肃穆、悲情、虔诚的祭祀意味。有的地方居然在喜庆团圆的中秋节祭祖,可谓“悲欣交集”;有的地方竟然在登高避灾、饮菊花酒、插茱萸、驱除瘟疫的九九重阳节祭祖,把老祖宗与瘟魔“一视同仁”。这种功利至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背离传统仪规和意义、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尤其是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做法,恐怕是对老祖先的大不敬。有些参与者也许文化知识单一,情有可原,而夹杂其间的所谓“文化人”的古文化常识到哪里去了?难道是些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张好古”?

十年来,各地在开发旅游产业的热潮中发现了历史人文资源的效用。于是,在华人圈和全国性的清明公祭黄帝、炎帝活动之外,区域性地祭祀黄帝、炎帝、大禹、女娲、伏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曾子、墨子、屈原、司马迁、关羽、包公、仓颉、药王、医圣、鲁班等老祖宗的活动风靡云蒸。各地争先恐后,使出浑身解数,找祖先,请神仙,修庙宇,塑神像,安牌位,整资料,写传说,编戏剧,找名人作文题字绘画,热闹异常,老祖先一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为了开发本地的旅游产业,有些地方不顾历史常识和历史定论,不惜工本地抢祖先,争名人,几个地方争一个祖先的正统出处,争先恐后地祭。把人力“资源化”是对活人的侮辱,而把祖宗先贤“资源化”是对古人的一种亵渎。

祭祀和修庙需要大量资金。民间募捐,个人自愿捐赠,无可非议。但是,动用财政资金,或运用行政力量乱集资,乱摊派,乱设基金,乱收费则属于违法、违纪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据我所知,企业对“政府唱戏,企业买单”意见很大,群众对某些“基金会”多次收“修先人费”(谐音“羞先人”)十分反感。公众对修建豪华庙堂,花巨资制作大型塑像,特别是对“有钱修庙,没钱建校”现象早有非议,而某些地区领导置若罔闻,不考虑轻重缓急,不顾社情民意,一意孤行。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不但不能凝聚人心,恰恰相反,可能导致离心离德,人心涣散。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多文化形态的国家,祭祖先活动应以民间为主,以文化界为主,政府机关不宜过多出面主持公祭,而且,不同的祭祀活动应由不同身份的人士主持或出席。

祭可祭,非常祭,要清醒,别搞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