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珍贵老地图“复活”老广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4:25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蒋铮 实习生 黄颖

  老市民几十年悉心呵护无偿捐赠,尘封老地图揭秘广州城市变迁

  黄埔大道有“脚”会走?西堤为何有“二马路”却无“一马路”?解放路有“前世今生”……尘封几十年的广州街道变迁历史,在30册、数百张老地图上一一再现!

  本月7日,由本报牵线搭桥,广州市民黄先生将珍藏十多年、绘制于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和1959年的30册地图,无偿送给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图纸非常详细,连一幢民宅的长宽、街道人行道阔度都有标注,这对于广州城建历史的考证、对“三维复活”旧广州意义重大!”档案馆郑馆长说。
珍贵老地图“复活”老广州
图:老地图的发现道出广州街道变迁秘闻 本报记者陈文笔摄

  1 发 现

  珍贵老地图差点成废品

  “有几十册建国前的老地图,精度细致到每幢民宅的长宽都有,想无偿捐赠给政府部门,不知道如何联络?”半个多月前,晚报读者何先生的电话引起记者的极大兴趣。

  记者联系何先生并于近日来到他家中,只见几十册虽然泛黄却完整无损的地图册铺满了十多平方米的客厅,这些地图分别绘制于三个年代: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的一共29册,绘制单位是广州市政府地政局;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册(1959年),绘制单位则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这批地图的主人,其实不是我。”何先生告诉记者说。原来,地图曾经几易其主,现任主人姓黄,是何先生的朋友。黄曾经在广房集团下属的住宅建筑设计院工作,而这批地图也曾属于设计院资料室。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院进行改制,资料室一下子人去楼空,老地图无人接管。黄先生是专业人士,自然懂得这批地图的价值,眼看着老地图要被当作废纸处理,一横心将这些地图抱回家中保管起来,老地图从此“偏安”民间十几年。

  收藏在家的珍贵地图,为什么想到捐回政府呢?黄先生表示,十多年内,他曾不止一次搬家,每次搬动这批老地图都觉得是让它们“遭罪”。最近黄先生又搬家,不想让它们跟着折腾,要为地图找到好归宿。黄先生表示,这些地图是政府绘制的,他并不打算靠此赢利,因此,免费交给政府保管。

  2 鉴 宝

  老广州房屋街道“户口本”

  “三维复活”旧广州,靠它记者请到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两位馆长前来“鉴宝”。“这些大多数都是解放前的地籍册,相当于当年房屋、街道的‘户口本’!”馆长们看到老地图顿时兴奋起来,“我们正计划做旧广州的‘三维复活’,这些详实的数据,可以帮大忙!”

  馆长说,他们正在筹备的旧广州“三维复活”,将可以让市民通过电脑模拟,犹如置身旧广州城中。这些老地图提供的数据,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些1:500、1:600的大比例尺图纸上,不仅街道和主要建筑画得一清二楚,连每幢房屋的面积和形状、门牌号码、档案号码也可以找到。比如一幢位于十三行马路边的房屋,门牌号为69号,长17.96米,宽4.3米,前面是店面,后面是住家,旧广州典型的骑楼房。将来广州仔想“寻根”,即使沧海桑田老房子已经不在了,转动电脑的“方向盘”就可以“走”进旧广州城区寻找老屋。还可以“漫步”在当年的十三行马路上,身边是挑着担子叫卖的小生意人,马路两旁是商铺住家……

  “有了这批地图册,‘广州记忆’就能‘复活’到如此详尽,真是雪中送炭!”馆长告诉记者,凭借地图提供的资料,市区的道路、房屋就能准确“落地”,而建筑物的外形状况,也可以通过地图上提供的档案号,另外查证得出。

  恒温恒湿保存它

  捐赠后的地图册,将如何安身?据介绍,这些图册由于长期尘封,无人翻阅,反而保存较完整,缺烂也很少,但广州气候温暖潮湿,这些图册不仅纸张泛黄,也变得越来越脆,不少纸边还出现了霉点。图册入馆后,这些隐患都可解除:除了装裱外,还可将图册全扫描,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留,今后查阅不会让原件“伤筋动骨”;此外,存放地图的环境恒温恒湿。

  3 秘 闻

  老地图看变迁趣味横生

  在档案馆专业人士的指点下,记者翻看这批地图,有如看到了广州城市的变迁。

  繁华东风路,旧时黄埔大道

  黄埔大道有“脚”会“走”?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地籍图上,繁华的东风路,原来并不以东风为名。东风东路,那时候叫“黄埔大道”,而现今黄埔大道,则还是一片农田、乡里。

  说起东风东,它可几易其名呢!1938年,它叫“广虎路”(即广州到虎门的必经之路)、德宣路、德坭路和造币左路,1945年后改名黄埔大道;在1959年地形图上仍叫黄埔大道;据说,它在“文革”期间还叫过“东风五路”,有“东风压倒西风”之意,1985年才取名东风东路。而现在的黄埔大道,则是随着城区东拓发展,继承旧名而来。

  解放路记录广州解放

  解放路是广州重要的一条南北主干道,但在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地籍册上却找不到。原来,它是解放后才起的路名,此前它叫“中华路”。专家介绍,解放路自明朝初年以来,就是广州的南北干线;上世纪30年代后,马路改建取名“中华路”;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从东郊沙河入城,一支从北郊沿中华北路入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国民党残部,广州宣布解放。1951年8月1日,当年进城的“中华路”更名为“解放路”。

  “西堤一马路”这样消失

  西堤为何有“二马路”却无“一马路”?记者无意中在这里找到了原因。

  原来,广州不仅有西堤一马路,这条路名还“跑”了几条街!在民国三十八年地籍册上,在十三行路以南正对的珠江北岸,是“哲生路”,也就是现在的“沿江西路”。据老人家说,1932年前,这里还是江边浅滩,1932年人工填河后,才变成马路。它的北面,便是“西堤一路”。档案馆专门打印出最新的地图比照,发现这里便是现在的“西堤二马路”。

  为什么要费心把“一路”改名为“二路”呢?原来,建国后,哲生路曾抢了“西堤一马路”的名字,而原来的“西堤一路”就不得不改名为“西堤二马路”。但是这条新“一路”的“寿命”也不长,被改名为沿江西路后,西堤一马路从此消失。

  为何找不到“沙面”?

  详细地籍册为何独漏“沙面”?29册地籍册中,把城区每个角落都标得仔仔细细,却独独找不到“沙面”所在!甚至在繁华的哲生路———十三行一带,也只标识到“六二三路”便戛然而止。

  原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虽然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令》,收回租界并划沙面为广州辖区,但要为英、法领事馆所在的沙面绘制详尽地籍册,仍是“太岁头上动土”。国民党当政时期,抗战胜利而主权不兴的窘况,从小小的地图上也得到反映。

  鲜血染出“六二三路”

  同样从路名上,也有反映广州市民对抗外来侵略的:与沙面隔涌相望的,便是纪念沙基惨案的“六二三路”,这条路原名“沙基”,1925年6月23日,广州的工、农、商、学、兵加上香港罢工工人,共10万多人,举行反帝示威游行,被占据在租界沙面的外国军队开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军炮舰也疯狂向游行队伍开枪。事发后,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就下令,把沙基改为六二三路。而地籍册上的“拱日路”(现在的人民南路),在抗日战争期间,也被更名为“抗日路”。

  (报料人何先生四等奖50元)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