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商人逐利心态折射诚信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8:28 青年时讯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郑州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老总杨某,以下岗工程师身份应聘到深圳某公司,窃取大量核心技术资料后不辞而别,回到自己的公司推出了同类产品,并以不到三分之一的低价到处竞标,造成深圳该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急速下降。老总亲自上阵当“卧底”的事情,相信很多人还是初次听说。经济学家指出,这不但反映出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也折射出商业诚信的缺失。

  商业间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被国内许多优秀企业视为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的最佳场所,但与此同时,不少不良企业趁机大肆模仿、克隆他人产品。据《南方日报》报道,在每天来往于广交会的数万生意人中,竟有不少人假借谈生意之名,充当商业间谍。

  在广交会上,不少企业反映,这类人中,除了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外,常常会混杂着两类人,一类四处打探,专作“包打听”的刺探,一类则是不少企业派出的“打假”人员,利用广交会这一平台挖出仿冒自己产品的不良厂家。有业内人士估计,这样的人不下3000人。这些商业间谍大都来自国内,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外商。他们东瞅西看,一看到中意的产品便和企业搭讪,趁机索要资料,有的甚至拿起相机,准备全盘“照录”。一位营销服装生意的参展企业告诉记者,这些商业间谍高手们往往只要对产品多瞟几眼,便掌握了主要特征。更有甚者,有的厂家甚至在布展期间的空隙,就带着自己的设计人员和工具四处“观摩学习”,一发现可模仿的目标,便连夜赶制,开幕一两天后,“同类产品”便堂而皇之地出在自己的摊位上。许多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除努力扩大出口成交外,往往还肩负着打假重任。

  对于窃取他人商业机密的企业来讲,窃密能降低自己企业的成本,可谓无本万利,十分“划算”。然而殊不知,靠不正当手段带来的效益,绝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对手的正常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肯定要想方法来找你“算账”。而商业间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相信司法部门也不会轻易放过。

  商业秘密之争引得企业反目

  日前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卷入了一起商业间谍案件,上海源创数码公司前不久向分众传媒发出律师函,要求分众传媒拆卸侵权的楼宇广告机,并赔偿该公司1.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分众传媒是中国最大的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于上月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

  此事其实是两年前一场侵权案件的延续。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两家公司本是合作关系,分众传媒是液晶电视联播网市场的巨头,源创数码在2003年7月以前是分众传媒的显示器供应商,但是后来分众传媒却放弃了和源创数码的合作,转而购买美好科技公司的广告机。这一变化引起了源创数码的注意,经过公安和工商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总工程师潘伟涉嫌向上海美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出卖商业机密———广告机设备技术,幕后的主谋正是分众传媒。

  对于源创数码的广告机设备技术是否为商业秘密,分众传媒公关部的吴小姐表示,源创数码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并且坚持该技术为分众传媒原创。源创数码的代理律师何林则表示,早在2003年事件发生之初,公安机关就把相关技术资料送交科技鉴定部门,经过鉴定比对认为,该广告机技术属于源创数码的商业秘密,美好数码公司涉嫌侵权。

  公司总工程师潘伟和结构工程师展凯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潘伟掌握广告机生产装配的技术和供货渠道。源创数码组织的科技攻关小组,由潘伟负责。在潘伟和源创数码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潘伟应保守源创数码的技术、商业秘密,不得在其他公司从事、参与、兼职与自己同一领域的工作。

  企业招聘最怕引狼入室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在陆续不断的招聘各类人才的同时,并授于他们经验和知识,甚至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流程,而当这些职场新职员在获得各类生产、管理经验之后,他们是继续留下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还是利用所学反挖企业墙脚呢?后者被业内称之为商业间谍。

  任何企业在招聘时,都会特别注重个人职业经历,如“曾在某外资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曾是某企业科研组成员”等。因为这些经历是你能力的体现和个人价值的证明,也是你能竞争更高职位的资本。然而,对企业来讲,面对越来越多的“镀金人”,招聘时不得不谨慎加小心,严格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因为不是所有的求职者只是纯粹的抱着求职目的而来。

  如今连职场新人都明白包装效应,更别说一个职场历练多年的老手。简历如此包装,让企业招聘者难辨真伪,当企业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之后,却为企业招来花瓶型人才,岂不是浪费了企业资本。面对时下招聘越来越难,风险越来越大的形势,专家认为,企业更应该选择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

  全球品牌网的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一些较出名的企业都有一整套的培训管理体系,经过选拔录用后的人会进行一定时间内的培训,使员工能力明显的增强,而这些员工有能力、有经验,而且还有名企的招牌,自然含金量很高。如果他们求职动机不良,在完成“偷技任务”之后离开,必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本亏损。

  有市场供给自然就会出现市场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小企业会用优厚的待遇和高职位吸纳这些名企培养出来的人才。

  链接

   现实版的创业“无间道”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自主创业成为青年人的新宠,但由于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缺乏对市场和行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害怕承担创业的风险,多数人不敢只身下海。于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始以创业“无间道”的方式,用卧底的方式去学习,在城市里演绎着自己的商业“无间道”故事。

  据《重庆青年报》报道,一个叫陈珠的应届生大学毕业生,为学到创业的东西,以卧底的方式,应聘到某公司(以下简称A)担任“公关”。然而,上班后第二天,她便被这家公司外派了一个任务:力争尽快到竞争对手公司(以下简称B)上班,你加入B公司后的任务就是:每天及时向本公司汇报B公司的运营机制、管理方法、销售价格变化等商业信息。

  成功地玩了“无间道”3个月后,B公司领导竟然也同样给了陈珠一个光荣的任务:去他们的对手公司(以下简称C)来一番“无间道”。这种指派让陈珠异常震惊。本来“潜入”新公司,她一直就有着很深的负罪感,但是新老板的所作所为让她减轻了这种感觉。她最后恍然大悟道:“原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呀!”于是,陈珠毅然回到原来的A公司,但老板对她“擅离职守”的行为已经非常不满了,原来许诺的经理位置也不给她了。现在,陈珠陷入了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

  原本以为以上情节只是出现在电影“无间道”里,没想到生活中的人们也现学现用,真是精彩十足。后来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演绎这种商业无间道的人,多数是70和80代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想以卧底的方式去取经,或本身行事作风就眼高手低,不喜欢屈居人下,可是又不能养活自己,于是想轻松就业,所以“创业无间族”在他们之中大量涌现,他们实际上从事的就是商业间谍工作。

  《重庆青年报》的文章认为,目前出现的“创业无间族”,应是当今就业市场重压下催生出的一种就业形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不该有过多的非议。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卧底”的同时,都应该有理性,不要以牺牲道德和触犯法律为代价来获取创业信息,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底线,超过了这个限度,性质就会发生蜕变,就会很危险。何况即使“卧底”成功了,也并不意味着你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毕竟学到的只是一层表皮,有很多细节性的、专业性的东西还有待深入学习挖掘。往往“卧底”能得到的只是一种模式而已。创业之路漫漫,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呼唤的是创新,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重走别人的道路。所以,创新才应是创业的首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