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话俞晓群]俞晓群:出版社还在接受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8:49 新京报

  《新世纪万有文库》出版十周年,原有计划完成不到70%,出版人俞晓群回顾十年得失

  过去两个月,原辽宁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俞晓群的一篇《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在网上流传甚广,也再次引起了读书人对这套曾经影响深远的大书的追怀。新世纪万有文库以思想启蒙为指归,聚合数十位文化界顶尖人物,仿照老《万有文库》和《企鹅丛书》的成例,号称要以1000册的篇幅构建普通中国读者个人图书馆的基本书目。从结果来看,新世纪万

有文库并不完全成功,这套书到现在也未能完成“十年千书”的承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从影响来看,新世纪万有文库带动了读书界又一次启蒙思潮,对中国的丛书出版模式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报近日专访俞晓群和新世纪万有文库的实际运作者沈昌文、杨成凯、陆灏,不仅仅是追思一代出版家和读书人未能完成的一个梦想,更希望以此个案回顾过去十年文化界又一次启蒙的努力。

  

[对话俞晓群]俞晓群:出版社还在接受考验

  漫画/许英剑

  俞晓群 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社,1993年全面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工作,现任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主持策划的“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书,在读书界流传甚广。

  出版社对于品牌的稳定性还在接受考验

  新京报: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中,你写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引来不少网友的感怀。这套书号称是“十年计划,一诺千书”,但目前只出版到第六辑,第七辑已处于半停滞状态,原因何在?

  俞晓群:我只能说是计划定得太长了。

  新京报:有人分析,你的上调是这套书停滞的导火索(俞晓群现任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俞晓群:像辽宁教育出版社这一批1949年以后成长的出版社对于品牌的稳定性都还在接受考验,当代中国的出版环境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过渡。事实上,上世纪30年代的出版理念非常现代。

  新京报:第7辑现在暂无下文,辽宁教育出版社对于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态度是消沉下去还是会有转机?

  俞晓群:这套书的脉络还都在,但社里的热情已经消退了。不过社里并没有宣布终止计划,这也许只是战略上的调整。而且,我经常看到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或台湾的一些出版社从新世纪万有文库中汲取有价值的版本再版重印。

  “新世纪万有文库”来自一次冲动

  新京报:“新世纪万有文库”被你称做“你所编辑的最难以忘怀的图书”,是读到主编王云五所写的《印行“万有文库”缘起》一文,你萌发了“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冲动吗?

  俞晓群:是的。可以叫做“冲动”,也可以叫做“觉醒”。

  其实“万有文库”的历史功绩是明显的,以前的那一代文化人,他们大多对其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好说:“我是读商务的书长大的”,就包含了对于“万有文库”的崇敬。

  新京报:在文库启动之初,你们向陈原请教选书的标准,他说,唯一的标准就是“存留价值”。怎样界定这一标准?

  俞晓群:陈原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老领导,我们自然要向他请教。记得当时陈先生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讲了一段故事,他说:“前些天,我想买一本牛津大学出版社一百年前出版的小册子,牛津在香港分社的编辑林道群写信给英国总部,结果他们很快就在书库中找到了那本书!真正的出版就应该这样去做。”我还记得,一次我们去陈原先生的小屋拜访他,他开玩笑说:“出版人要是能克隆该多好!”

  三位学者构成文库的核心

  新京报:文库的学术策划,实际上是真正的操盘者,外国文化由沈昌文主持(王土),古代文化由杨成凯主持(笔名林夕),陆灏主持近世文化(笔名柳叶),他们三人的风格有哪些异同?

  俞晓群:这三个人,沈先生是一位职业的出版家,主持“新世纪万有文库”,其实是他整个出版生涯的一部分。杨先生却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他是吕叔湘先生的学生,有着坚实的学术功底,对书有着超出常人的理解和偏爱。与他们对比,陆灏应该算是晚辈,他却承继了老上海文化、出版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具有极高的职业素养。总结起来,沈先生确定了丛书的出版定位;杨先生对丛书的分类与学术功能作了恰当的规范;而陆灏组织的“近世文化书系”却是最具睿智与灵巧,最受读者欢迎。

  新京报:当对于一个话题或一本书,三操盘手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处理这样的矛盾?

  俞晓群:应该说,三位操盘手都是各自领域的高人。

  都很有性格,却也最遵守君子之道。丛书启动之初,杨成凯先生出了许多好主意,但他为人端正,量力而行,对于选题绝不肯大包大揽;沈昌文先生见多识广,最善于在大学者、大官员、大出版商之间周旋,只要他用心,就不会有尴尬的场面;陆灏却是沈昌文最喜欢的小晚辈,颇似师生情谊,哪里还会有矛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