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年回望]万有文库:保存为名,启智为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9:34 新京报

  “外国文化书系”寄望他山之石,“近世文化书系”重拾民国精华

  沈昌文另一位核心人物。像文库的名字,最初叫“跨世纪”,改为“新世纪”;请陈原、刘杲等出山做总顾问,还开列出那个庞大的编委会名单;将文库分为三个文化系列:古代、近世、外国;确定文库的宣传口号为“我读故我在”;撰写文库每一集的“前言”等等,都是沈昌文的工作,“外国文化书系”也是他亲自操作的。

  由沈昌文又引出了另一位重要人物陆灏。由陆灏主持“近世文化书系”,弥补了许多文化传承的缺失。

  

[十年回望]万有文库:保存为名,启智为实

  

[十年回望]万有文库:保存为名,启智为实

  万有文库“外国文化书系”。

  

[十年回望]万有文库:保存为名,启智为实

  万有文库“近世文化书系”。

  翻译要向后看,不要向前看

  “外国文化书系”主持沈昌文:

  很多人知道王土,也有很多人认识沈昌文,但知道王土即沈昌文的并不多,在文库的编委会中,沈昌文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除了负责联络各方神圣外,他的主业是主持“外国文化书系”。

  沈昌文说,之所以叫“王土”,是因为本家姓王,但由于父辈吸食鸦片,家道败落,幼年的他时常在水门汀的门缝里看繁华的上海街道,该上小学的他不得不跟着一姓王的亲戚,才能进入名门望校。于是,一向谦虚自称为土包子的他,为自己取笔名为“王土”。

  据沈昌文介绍,当年王云五先生策划《万有文库》,其雄心是要通过这套丛书,使得任何一个个人或家庭乃至新建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最经济、最系统的方式,便利地建立其基本收藏。对于云五先生这样的雄心壮志,西方媒体曾有评论,说他是“在苦难的(30年代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诚如李欧梵教授所指出的,它是“共和国时期在界定和传播知识上最具野心的努力”,亦是“最成功的出版物制作”。

  “当年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风靡一时,至今余响不绝。我们照抄原名,冠以‘新世纪’,以示时代差异,但承继之意是不言自明的。”沈昌文说。在文库的第四辑弁言中,沈昌文写道:“我们希望提供的只是一种真正的‘书本’,那些经过历史的久长考验、几世代读者的不断考诘,因而得以积淀留存的‘书本’”。

  要设计一个所谓世纪工程,选编一些人人当读的书,“万有”一词再恰当不过。这就像把物体间的引力称为“万有引力”一样,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不叫“万有”,还叫什么?我们只能赞叹王云五和他的友人、同人的聪明才智,并且乐于承继。于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凝聚了顶天立地的人物,陈原、王元化、李慎之、顾廷龙、金克木、董乐山等三十多位海内外的大家都出任总顾问或学术指导。

  主持“外国文化书系”的沈昌文信奉前辈的一句话,翻译的书要向后看,不要向前看。沈昌文主持万有文库外国文学部分,遵循的正是这样一个信条,国内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欧洲很多国家早些年就解决了,所以可以在外国文学中依稀寻觅答案。在文库的外国文学部分,读者既可以读到《情爱录》,也可以读到《宽容》。近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负面的乌托邦”之一《我们》出版,早在几年前,文库就已出版,只是当时很多读者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当年,冯亦代向沈昌文推荐了谢翰如女士。沈昌文称她为文库鞠躬尽瘁,最终去世了。她自己翻译了《第三次浪潮》和《诸神死了》等著作,后被出版界认定其价值并出版过多个版本。“谢翰如欣赏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牺牲精神,她也身体力行。”沈昌文这么评价她。

  文库的命运引发了沈昌文的一声叹息:“听说仓库里的藏书都被打折处理掉了,我想干吗不处理给我呢?”事实上,在文库的选目上,由各路学者举荐的好书很多,如吕叔湘推荐的《沙漠旅行记》、《伊坦·弗洛美》,陈原推荐的《尼罗河传》,余光中推荐的《温夫人的扇子》等等。

  有读者在网上撰文,认为万有文库的外国文化选目凌乱,沈昌文反诘,如果不把董乐山推荐的《1984》之类的书混杂在凌乱的外国文学中,恐怕单行出版是个未知数。“马克思说过,不求显赫一时,但愿传之久远。”沈昌文将其写在文库第二辑弁言中,以为书业箴诫,这也正是他所坚持和期待的。有人问沈昌文,新世纪万有文库与商务版的万有文库有何区别时,沈昌文回答说,王云五所倡导的观念更多的是“保存”,而俞晓群主编的万有文库倡导的则是以“保存”为名,“启蒙”为实。

  我们摆地摊,他们开文物商店

  “近世文化书系”主持陆灏:

  “万有文库近世的出版无非是摆地摊,有好货色,也有意思不多的,你挑着什么是什么。之后,有一个摆摊子的出来,就有人家出来也摆摊子,但他们更像是开文物商店,明码标价。”主持“近世文化书系”的陆灏如此笑谈。

  万有文库的“近世文化书系”最为人称道,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开启了国人对民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对于这些赞许,陆灏平静地称,这只是讨巧了。“近世文化书系”并未从大家经典入手,近世开风河之书,如《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巨著都已被多次再版,所以在编辑“近世文化书系”之初就一一回避大师的经典作品,采取的策略是“拾遗补缺”。“一方面挖掘大师被遮蔽的散失的作品,另一方面希望将海外被遮蔽的大师的代表作介绍给国内读者。”陆灏这样解释初衷。

  在“近世文化书系”中,1949年后首次出版的学术著作比比皆是,被学者看重的有萧公权的权威之作《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萧一山的《清代史》等,十分引人注目;还有一些本子是首次点校,如章太炎的代表作《国故论衡》、熊十力的代表作《十力语要》和齐如山的《国剧艺术汇考》等。

  “近世文化书系”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挖掘海外有影响的华人作家的作品。近世的资源毕竟有限,陆灏找来陈子善做后盾,陈子善当年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陆灏有时泡在图书馆的民国期刊室里挖掘线索。瞿兑之是常被老辈学者提到的人物,但成书不多。于是,陆灏去图书馆找到民国杂志《古今》、《逸文》等,查阅他当年写的很多专栏文章,最终在万有文库中辑录成册。

  陈子善说,他还曾整理出版了《西游散墨》,作者为桑简流,1949年以前在国内,1949年到了海外,目前在英国定居,他的这本著作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出版过。他是大藏书家傅增湘的外甥,家学渊远、学贯中西,他对东亚文化的演变传承有着身体力行的见解。当这本书借文库首次与内地读者见面时,香港学者盛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遇到《西游散墨》,真是找到老师了。”另外,在编辑《西游散墨》时,陈子善找到当年的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散失的专栏一并录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妙趣横生的文笔令国内读者为之一振。

  最新出版的“近世文化书系”中的海外学者名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周越然的《言言斋古籍重谈》和《言言斋四籍重谈》,周越然是民国时的大藏书家、大散文家和性学研究者。

  陈子善为了找到这两本有价值的书,历经周折,“我找到周越然的孙子,他很用功,也有志向要将祖父的作品整理成册,在我的协助下,他查了很多报纸的专栏,把散落佚文收录其中,出版了这两本书。”

  采写:本报记者曹雪萍

  沈昌文图像丁聪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