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语音乐,到底缺什么?(拍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3:15 人民网-江南时报

  我们的华语音乐,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死活就是不景气。精心制作的专辑无人问津,却总是不期然冒出个让专业音乐人们猝不及防的刀郎,蹦出首让全力以赴奔向“国际化”的音乐人们气不打一处来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

  我们缺的,到底是什么?闹得这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

  从硬件上说,我们拥有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录音棚,并且就在北京。从音乐制作实力上来说,我们有数不清的“著名音乐制作人”、“编曲圣手”、“录音大师”、“吉他大师”、“键盘大师”,我们还能随时搬来“日韩欧美”的“大师”、“顶级音乐人”……

  论传播渠道,我们有数以千计的以流行音乐为重要播出内容的广播电台、名目繁多的音乐颁奖礼、平媒、网络,我们还有无穷多的“著名乐评人”、“资深乐评人”……

  至于受众规模,就更不用说了。走遍全球,你到哪里能找到这么大的市场?可是,我们的歌迷对于华语音乐的热情却越来越弱。

  音乐工作者们常常会谴责歌迷们的哈韩、哈日,或者哈美、哈欧,其实那份“哈”,正是从音乐人自己开始的。

  某歌手的新唱片试听会上,歌手上台演唱他自己创作的新专辑的主打歌,演唱之前,郑重说明:我这首《XX》,采用的是英式慢摇风格……让我想起多年前到乡下某大妈家做客,大妈打开儿子准备结婚的新房让我们参观,并且无比自豪地介绍:“这些家具都是按照城里两万多块的(家具式样)打的。”骄矜之意,溢于言表,与该歌手的自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妈不知道,他们觉得老土的祖传的老家具,在城里早已是最流行最有品位的选择。那位创作歌手好像也不知道,是不是“英式慢摇”,跟歌迷感觉这首歌是否好听并没有本质的关系。

  我们的音乐人们其实缺乏的是最起码的自信,和最保守的自尊。音乐人没有自信,于是,在推出作品前一定要先声明,我这是英式的或者X式的,我这个音乐是用了哪些国家、如何先进的音乐元素。意思很明白:我这音乐的血统很正宗,最时尚,你们若听不出好来,那是你们没那个耳福。结果歌迷的“审美水准”跟不上,就是软硬不吃,死活不认,弄得音乐人们倍儿没面子。

  音乐,无论如何都不过是一种话语方式。同时,音乐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消费品。在我们的音乐人看来如何洋气的BLUES、BOSSANOVA,也都不过是人家的民间音乐。在人家那里吃得开,是因为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到了我们这里终究不会有太大的回应,道理很简单,那抒的不是我们的情。

  建议我们的音乐人,还是多点自信,关注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的视听口味。音乐无国界,是说的音乐精神,音乐灵魂,而不是音乐皮毛。没有人要听你那些“伪国际”的音乐!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11日第二十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