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第二块“面包”。是文化赋予了一个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当经济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6:07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任琦金波李建

  单一性与多样性

  “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却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绽放同样的芳香,但为什么有的人会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指文化)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很不幸,每两分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芬兰前总理阿霍在演讲中举出这一数据中,在会场引起了小小的骚动。

  他的话,不久便得到另一个演讲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李慎明教授的佐证。

  李慎明说:“在未来的100年里,世界上现存的6700种语言将会消失一半,另外的2000多种语言也会面临威胁。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尊重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方面还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

  尽管此次大会上,尊重和呼吁世界文化多样性成为与会者的一种共识,但是李慎明还是认为,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在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干扰下,文化一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不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不承认各种文明平等性的观念与做法并没有真正消失。

  他指出,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接触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极少数西方强国,或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或以征服世界为目的,大搞“文化霸权主义”,从而造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与少数西方强国的文化交流的严重失衡,进而严重地侵蚀着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比如在当今世界上的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新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国的电影、电视生产仅占世界总量的6.7%左右,但占了世界电影市场50%以上,电视市场的70%以上。美国的影视和音像产品在2000年前后,已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这种状况,使全球文化产品趋向标准化和单一化,并导致了西方文化中一些颓废的东西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泛滥,使其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出现萎缩消亡之势,这便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整个物种的退化一样,会带来全人类文化和文明创造力的逐渐衰竭。

  针对这一现状,不少代表呼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是全人类、全世界的精神遗产的瑰宝。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决无优劣高下之别,这就如同联合国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一票的投票表决权一样,都应获得平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坚持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权利,学习他人,理解他人,也许是我们维护多样性的最好方式”,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契约办公室执行总长乔治·凯尔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民族的与世界的

  “我不想让我的屋子四面围墙,门窗紧闭。我希望我的屋子能沐浴各地文化的自由之风,但我拒绝迷失其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鲁迅先生曾说过的话,至今还常常为人引用。它点出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可是当全球化的风吹来的时候,民族文化的特质还能保留吗?保留文化特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该怎样保留?

  经济全球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强了民族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联系;在加强联系的同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身披纱丽的印度工艺复兴信托组织创办者及执行理事丽图·塞迪说:“在印度,一方面传统的东西仍旧受到欢迎;另一方面满大街都是美国流行音乐,年轻人做着去美国硅谷的梦想。学者们担心这些年轻人丢掉了印度的气质。这也是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你们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不是吗?”

  卢旺达总统特使,参议员维伦斯·马亚巴吉沙在谈到保护民族文化时,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政权都在反对毫无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是选择外来文化中积极的一面。非洲在经济全球化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更希望通过平等对话和不断地学习与追赶来达到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传统性与现代性

  “世界变化太快,今日的现代文化,转眼就会变成明日的传统文化。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否则,今日的佳肴就将是明日的鸡肋”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让多种文化获取平等发展的权利。可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不仅面临着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个难把握的命题。

  贝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奥拉比伊·乔瑟夫·亚的发言代表了非洲人的思考。在非洲的现代化过程中,他们也在反思如何打破旧有体制束缚和旧有文化观念的束缚。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他强调说:“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只肯定现代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可取的。世界变化太快,今日的现代文化,转眼就会变成明日的传统文化。如果持上述偏颇的观点,今日的佳肴就将是明日的鸡肋。”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明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共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可割裂的”。人类文明越向前发展,就越能挖掘出彼此间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举例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长三角”,其一体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甚至早在千百年前就被撒播了具有共同“基因”的“文化种子”:比如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再比如遍布江苏、上海、浙江地区的许多佛塔,他们都是吴越国时钱镠所建。

  绝大多数与会代表都穿着清一色的西装,可是有三位代表特别穿上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服装。传统文化总有其长处,它是特定的国家、民族存在的历史标志,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在发言中,对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提出了反思。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幼稚的。这会形成一两代甚至数代人之间的文化裂层,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弯路。

  当然,“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好”,这种盲目复古主义同样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我们应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同时虚心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自主创新,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光辉。

  讲究传承,批判吸收固然没错。可是,这种操作的尺度在哪里?厄瓜多尔前总统杰米尔·马华德的发言就颇能表现人们的一种困惑。“照我看来,巴西热带雨林里的一些部落文化的现代化就意味着部落原始文化的消失。如果要保护他们,就是隔绝他们。只要他们接触到电视,这个原生态文化就不存在了,或者变成一种旅游景点了。那么,我们怎样来定义这个现代化呢?从文化的意义来讲,他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化?”

  马华德发言结束了。一时间,人们静默无语。这个答案也许只能依靠每个人群自己的实践来寻求。

  强势的与弱势的

  “文化不是经济,即使身处弱势,依然会发出自己的光芒。‘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文化自觉。强弱的转换,也依靠本民族珍视,努力去创新求变。”

  西方强势文化在本次论坛上的代言人不多。所以,奥地利联邦政府多元文化主任诺伯特·里德的发言非常引人注目。他先从世人关心的法国巴黎郊区的少年暴乱讲起。在他看来,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极端样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盟接受移民以及扩大后造成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他认为,法国的北非移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他们在法国当然是“少数”的,相对欧洲文化来说,显得弱势。因此,必须由相对强势的文化群体主动、积极地寻求与他们的平等和解与交流。如果不能互相了解各自的文化特性,容易造成文化的误会,最终造成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这次巴黎发生的暴乱从根源上说,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欧洲以往的文化比较单一或相似,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量移民涌入,强势者不摆正心态去沟通、交流,是会酿成大祸的。

  针对论坛上对于保护弱势文化免受强势文化挤压的强烈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布切纳吉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通过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这个公约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它能够成为弱势文化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武器。

  布切纳吉先生同时指出,文化的特色在于互动和交流,不能因为保护自己国家有特色的文化形态,而把文化交流的大门紧闭起来,这种割裂、封闭的做法只会削弱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只有在交流中变得有创新精神。应对强势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关键在于能否在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取得自我的发展。他特别提到在今年参加的一个关于传统中医药保护的会议。他说,中医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相对西方医药理论来说,是弱势,但是它的价值重大,通过一些会议和交流活动使更多人来了解、认知,使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不仅有文化的价值还有经济的价值。

  韩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公使魏启出说,韩国文化也有一个从弱而强的过程。他说,韩国经济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迹,当时自上而下都把注意力投到发展经济上去,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加之冷战意识形态的限制,使韩国文化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来,韩国的文化市场也被美国等文化强国所占据,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但是,自80年代起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政策,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创作。韩国的文化产业也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韩国影视广为传播的“韩流”现象。魏启出对于中国一些学者担心滚滚而来的“韩流”时表示,其实中韩两国在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和持续的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相近的文化意识。这是两国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