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陋巷精神世世代代发扬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8:32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李太牧

  在宁海县城东部有一条小巷,叫“一善巷”,长230多米,宽度最狭处仅1.5米,相比于县城其他现代化街巷,它实在太陋了。可陋巷不陋,它保留了三百多年赈灾助困的优良传统。

  昨天本报报道此消息时,没有用轰动性的新闻事件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用十分朴素的记实手法记下了一天早晨发生在小巷的故事:79岁的陈奶奶起了个大早,和另外10名老人一起来到东门口的一间房屋内,开始了又一天的义务烧茶生活。老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小巷内的老人定期自购柴禾义务烧水,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小商小贩免费提供开水,已经坚持20多年了。这不经意的叙述恰到好处地阐释了“一善巷”这一巷名的意义:善举不在多少,要紧的是持之以恒地去做。

  这些老人之值得敬佩,并不因为她们的行动是政府要求的,而是自觉地在履行延续了几百年的“巷民公约”,即赈灾助困的精神传统。此事与“一善巷”的来历有关。据传,清雍正年间,小巷出了位大善人,叫王肇基,有一年宁海发生饥荒,他先后两次捐出白金4000两,用来赈济灾民,他的善举受到当时官府的表彰,这条小巷也因此被命名为“一善巷”。此后,在他的感召下,小巷既培养出了如美籍华人王万青、侨胞王长宪等大慈善家,更养育了如陈奶奶这样无数个普通的善人。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其所著散文《陋室铭》中曾有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标榜的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士大夫情怀;孔子评价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这是对其淡泊自处的高洁情怀的美赞。笔者在此也要送给“一善巷”的居民一句赞语:一善在心,幸福一生。一天早晨为别人义务烧水是一善,二十年照烧不误,那就是千善万善。我们不能指望小巷里的居民人人成为王万青这样的大善人,几年间为家乡捐资办学200多万元,我们希望有更多像陈奶奶这样的草根好人,为人服务几十年,依然乐呵呵。

  可能陈奶奶她们至今仍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更显示出她们的难能可贵。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举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记起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还有一种美德,那叫古道热肠。

  古风犹存的“一善巷”不正昭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真谛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