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家长陪读村”(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9:23 每日新报

  上百个类似的“陪读家庭”形成了“陪读村”

  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租房广告

  为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由中小学生的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在国内各地悄然产生,而且数量不菲。

  在呼和浩特市机场路附近的鸿德国际学校周围,就住着上百个“陪读家庭”,形成“陪读村”。陪读村的居民大都来自内蒙古各个旗县或者边远的农村,他们中既有中年人,也不乏老年人。他们不是学生,却按照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辞工作专心陪读整天围着孩子转

  在陪读家长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每天都上演着一个个“盼儿成龙、盼女成凤”的故事。

  后不塔乞村紧靠鸿德国际学校。这里不同于其他城郊农村的氛围:一条近百米长的巷子,到处都是静静的。轻轻叩开一家人的院门,院子里围坐着四位中老年妇女,边织毛衣边聊天,有说有笑。她们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有陪读的,还不都是为了儿女能过得好点儿,少吃点儿苦。”据了解,为了孩子能成才,一些家长不惜辞去稳定的工作,舍弃丰厚的收入来陪伴孩子。

  47岁的康大姐来自内蒙古中旗一个小镇。为让女儿小虹稳稳当当考上大学,康大姐从女儿上高一开始,便辞掉了薪水不错的工作,来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为孩子提供“后勤保障”。丈夫则在家乡挣钱供养她和孩子。

  康大姐说,现在她每天围着女儿转:早上 5点半起床,给女儿买豆浆或鲜奶、煮鸡蛋; 8点买菜, 11点做午饭;下午做些零活,下午 5点做晚饭;晚上接上晚自习的女儿回家; 10点钟为女儿弄夜宵,然后守着她做作业;女儿晚上 12点左右入睡后自己再睡觉。康大姐每天的生活是众多陪读父母生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仅鸿德国际学校附近,陪读的父母就多达数百人。他们多数来自同一个地方,现在也住在一起,彼此间经常互通信息,共同督促孩子们学习。

  67岁的李老太太来自内蒙古中旗,是过来陪孙女的。她说,一家人的钱都给孩子花了。“一年的学费就得 5700元啊!还有,孩子在学校营养跟不上,哪能学习好呢?”

  与康大姐家相隔不远的人家介绍,她们娘儿俩吃的米和面都是从老家背来的,能省一分是一分,难就难点,全家人都指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呢!就是再苦再累也能撑住。

  来陪读的父母无不用心良苦,他们认为,现在照料孩子的生活,约束他们用心学习,孩子将来定能有所成就。由于担心子女在学校贪玩而耽误学业,他们有些人从孩子上初三开始就在学校附近过起了陪读生活。一些父母坚持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管。只要考上大学,学会自理能力那是以后的事。”

  无奈之举可怜父母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据了解,这些来陪读的家长大多都是双职工、城镇居民,年龄大多在 50岁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由母亲来陪读。

  “陪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陪”得起的。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陪读的成本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他们这些家庭每月的收入并不高,如果一位家长陪读,收入又会减少一半。扣掉 100-200元的房租、近 100元的水电费,加上 400元左右的伙食费,基本上会使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陷入困境。而为了孩子,他们几乎是节衣缩食。另外,为了孩子,陪读父母还要忍受很多生活的艰难。许多人因为没有娱乐,以互相“串门儿”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尽管如此,家长们却说,“为了孩子,我们家长必须咬牙坚持。”“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吃点苦没什么。”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孩子若考不上大学,今后很难立足。现在咬紧牙关,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四大原因造就陪读父母】

  家长来陪读,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大致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现实所迫。我国现在有两亿多中小学生,但名牌大学数量却很少。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他们必须面对可以称之为是“残酷”的竞争。父母们为了分担孩子的压力,往往也就只有陪读了。

  攀比心理。现在学校与学校间,家长与家长间相互攀比严重,“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牺牲心理。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们不敢对孩子放任自流。即使是各方面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为了陪读也愿作出巨大的牺牲,包括放弃工作、省吃俭用或拼命打工挣钱等。

  保姆心态。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们从小对孩子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陪读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

  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