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护区建筑物不得高于10米(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0:3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保护区建筑物不得高于10米(组图)
  ①新河浦一带传统民居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图为五大侨园之一的葵园,现已名园有主。
保护区建筑物不得高于10米(组图)
  ②五大侨园中的春园,中共“三大”期间曾是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场所。
保护区建筑物不得高于10米(组图)
  ③五大侨园中的简园,最初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产业,历经大半个世纪,风采犹存。
保护区建筑物不得高于10米(组图)
  ④华侨新村内建筑物大多数为2~3层小洋楼,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倪黎祥摄

  本报讯

  (记者焦向阳 通讯员朱海靖)记者昨天获悉,新河浦地段传统民居和华侨新村建筑群保护规划,已通过广州市规划部门审批。根据保护规划,依照“整体保护、适当修整、重点修整”三大具体保护更新措施,上述保护区内的独院低层建筑,将受到重点保护,随意拆建和开发,均属违规,其中,两个保护区中建筑物高度将严格控制在10米以内,并不再加建新建筑物。

  新河浦 保护区内不再加建新建筑

  根据保护规划,作为广州市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和历史街区,新河浦传统民居保护区范围东至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南至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湖公园。规划区面积62.9公顷,核心部分为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欧美建筑风格的低层花园式住宅。

  该保护区目前被划分为三大部分,西部为传统民居保护区,中部为公共设施配套区,沿达道路东部为环境综合区。保护区内将尽量控制并疏散人口,不再加建新建筑物,区内建筑物高度将严格控制在10米以内。

  建筑布局造型受外来文化影响

  据了解,新河浦传统民居现尚存约485栋,现居住人口2.5万人。根据《新河浦地段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的说法,新河浦地段是原东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前十年那里还是广州城东门外的一片郊野。进入20世纪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广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1922年华侨开始在共和村购地建屋,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东山地区成为花园洋房集中的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现今已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由于住宅区的开发主要由海外华侨、富商完成,他们吸收了国外的设计思想,住宅多为独立式二到三层的小洋房,带厨房、卫生间和小花园,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受外来文化影响,多为西洋古典式建筑风格。

  独院式格局印证多元文化并存

  从单栋建筑来说,新河浦地区的近代民居除少数几栋外(已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多数的艺术价值不是太高,而且建筑本身受到的破坏也较大。但从整体环境上看,新河浦地区的近代民居保护了以前的独院式格局,这种近代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兴建的大规模新式住宅区的例子在全国也不太多。同时独院低层式花园洋房与西关大屋形成对比,印证广州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因此新河浦地区的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是非常高的。

  华侨新村 不少建筑明显高于10米规定

  根据保护规划,华侨新村中的200多栋住宅建筑将会受到整体保护、适当修整和重点修整3种具体措施的保护,其中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和环境氛围将会受到重点保护。规划规定,华侨新村中的街道空间、住宅布局形式、路网格局和居住环境氛围不得随意更改,建筑物周边围墙、院落绿化等加以适当修整和补充绿化,而建筑物高度严格控制在10米以内。规划范围是东起先烈中路、黄花岗公园,南至环市东路,西北邻淘金路。

  全国首个也是最大华侨住宅区

  据了解,华侨新村是全国城市中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华侨住宅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吸引华侨回乡投资而兴建,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印尼华侨聚集地。华侨新村共占地68万平方米,拥有花园式独立别墅177座,公寓391座。其中别墅多为2至3层,面积在250~600平方米之间,市场价格在1万元/平方米左右,总价则达到300万~800万元之间。目前华侨新村中有很多广告、设计、文化传播等公司,其中不少公司对新村中原有的别墅进行了稍微的改造。记者昨天在华侨新村采访时发现,里面有不少建筑目前的高度明显高于10米的规定高度。

  从西关大屋到新河浦别墅洋房再到华侨新村

  广州建筑三时代

  在广州居住区域呈现明显的历史特点,呈片落聚集的民居建筑一直伴随着广州的成长,如西关大屋呈现清初建筑特点,清初的对外贸易和十三行的兴盛,培育了荔湾老城的富翁;新河浦别墅洋房呈现上世纪20年代民国初期的建筑特点,那时有钱有势的中国人和洋人选择在东山定居和聚集;华侨新村则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建筑特点,因为广州为了迎接“华侨归国潮”而开发了大规模的洋房、别墅,准许华侨在新村自建房屋,据说这还是中国房地产开发的雏形之作。

  如今,这些昔日的“居住辉煌”正在变成文物建筑,伴随着的文物保护也就迫在眉睫。(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