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1:01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撰文 张建平 摄影 龚国荣

  从药皇殿原地保护想到的

  在天一广场现代化建筑群中,有一座很特别的古建筑,那就是药皇殿,现在的药皇殿是原址保护的,它同药行街一起向今天的宁波市民叙述着当年宁波药业交易的辉煌历史。

而在1990年左右,宁波天一广场开发建设时,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差点被迁移,当时开发商的方案是迁移重建。这件事被杨古城等几个业余文保员获悉后,他们深入现场进行多次考证,认为药皇殿如果拆迁重建,原药皇殿所用的砖头、木头和雕刻等历史遗存将遭到毁坏,药皇殿同药行街一带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内涵也将因此改变,杨古城认为,拆迁重建并不妥当。一方是一个普通老人,另一方是投资数亿元的开发商。药皇殿是搬还是留的官司打到政府,市领导最后表态:“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让文物古迹受半点损伤!”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中山广场改造时张苍水故居的原地保护等,这些文物得以成功的保存修缮,其背后掩藏着多少业余文保员的辛劳和汗水。杨古城说,在宁波,登记在册的业余文保员有1200多名,到目前为止,这些业余文保队员已依法收缴文物2000多件。他们平时走街串巷,了解宁波的古建筑、古文化,特别是一些村一级的业余文保队员,他们常常组织起来,为保护家乡的一座古桥或一座古代建筑,而奔走呼告。他们如痴如醉地长年义务奔波,为的就是延续宁波的城市文脉。

  古镇保护带来经济效益

  杨古城1995年退休后,更加热心于文物保护工作,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探宝”上,他跑遍了宁波的角角落落,一旦发现古代遗存,就会为此四处奔走。而宁海黄坛前童古镇的发现和保护,是其从事文保工作中最浓重的一笔。

  那是1996年,杨古城和工艺美术学会的一些同志前往宁海考察古代建筑的工艺美术,在前童、黄坛被当地一些古民居深深地吸引。前童镇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浓缩了我国浙东地区民居建筑的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研究价值。而黄坛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清中期,建筑中集合了木、砖、石三种雕刻艺术。这个古建筑群中表现手法之多样、雕刻技艺之精湛、内容题材之丰富,在省内同类建筑中均属罕见。但当时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古镇和古建筑的价值,当时可以看到古建筑上写着大大的“拆”字。原来,两镇都因旧镇改造和修筑道路,面临着众多古建筑被拆迁的命运。这些古建筑一旦被拆迁,这些几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建筑都将荡然无存,这几百年间几十代村民遗留下来的文脉便也再寻不到踪迹。

  杨古城回到宁波后,一方面积极同当地政府和上级政府汇报,解释古镇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同新闻媒体联系,发出保护这些历史古镇的呼吁。经他和其他文保志愿者的多方奔走后,古镇终于被保存下来。杨古城说:“今天这两个镇都已成了旅游名镇,每年去古镇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像前童镇已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浙江省旅游名镇。老街保护好后,重新规划的新街也建造起来了,宾馆饭店也造好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因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明显改善了。就是前童人本来自产自销的香干,现在也因古镇名气大振而卖到了宁波、上海等地,这是前童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保护文化遗存是大家的事

  走进杨古城的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他家里的书房和客厅都整齐地排列着几排柜子,而柜子里都是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各种文物方面的书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杨古城这十几年来在从事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中整理出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发现经过、保护情况等,光是有关东钱湖石刻和宁波古桥的材料就有厚厚一沓,加起来有几十公斤重。

  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杨古城在这10年间,走遍了东钱湖周边的角角落落,发现整理了近200件墓道石雕、石刻,如今,东钱湖石刻群被专家承认填补了南宋中国墓道石刻的空白,并成为东钱湖景区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在调查东钱湖石刻群的同时,杨古城还在关注宁波古桥的整理和保护工作,10年来,他调查和实地察看过的宁波古桥已有300多座。“宁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桥之乡。”杨古城说。

  在这个过程中杨古城所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时候,杨古城必须步行才能到达目的地,并且一切经费都是自己承担的。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时候连他老伴都无法理解,但杨古城却乐此而不疲。他平时很少谈到工作的艰辛,而对通过文保志愿者的行动唤起了人们文保意识的提高,在这一点上他却是“津津乐道”。他说:“不管是东钱湖石刻群的调查还是宁波古桥的调查,同当地老百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东钱湖一带的村民看到我前去,都会主动帮我带路,在宁波古桥调查时,很多古桥的发现都是当地老百姓先告诉我的。并且在得到专家的确认后,村民都自发地进行了保护和修缮。”

  如2000年,宁海的村民告诉杨古城,当地有一座桥与众不同,希望他能去看看,杨古城和其他一些文保爱好者来到实地后,掀去桥面的枯草,赫然发现该桥桥面下有宋代特有的圭角素云花纹和宋代莲花雕刻,这原来是一座罕见的宋代古桥。在杨古城等人的建议下,这座古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妥善保护,并进行了修葺。

  文化保护意识应该深入人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遗存纪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宁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不可能抛弃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体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而以杨古城等人为代表的1200多名文保志愿者在这方面已成了先行者。但宁波城市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些年来,为了保护文化遗存,杨古城在跌摸滚爬中悟出了道道,他说:“历史文物的保护,绝不能单单靠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首先要依靠政府,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了解、不理解时,要积极同人沟通协商,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要依靠当地群众和社会人士,很多历史遗存都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些村民和当地社会人士对此有很深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顺利地保护修缮并进行有力的开发;三是要依靠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把文化保护的理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人人都有这个保护意识,古代文化遗存才能被更好地保护。”杨古城把这些经验奉为至宝,他想让大伙儿一起来为保护宁波的“传家宝”出力。

  ■受访人

  杨古城,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到宁波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工作,1963年到宁波美术研究所从事教育和产品设计工作。1989年设计创作大型金银绣《百鹤朝阳》,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90年创作竹根雕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95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业余文保工作,是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先进个人。

  ■采访动机

  在宁波,活跃着一支由1200名志愿者组成的业余文保队伍,他们或默默无闻地整理保护着千百年来家乡留存的一桥一木;或奔走呼吁,让一些古建筑、古村落重新焕发光彩;或据理力争,使面临拆迁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在这其中,有一位被人称为“古文化保护硬骨头”的退休老人,他就是杨古城。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前童、黄坛古镇的历史价值逐步被人们认识并得以开发。在他的调查整理下,东钱湖的石刻群的历史地位得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识。

  文化保护不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事,宁波正因为有了这1000多人的业余文保队伍,唤醒了更多的人的文保意识。也正是他们,让人们又看到了许多被历史封存的文化遗存。

  我们想借杨古城这位“硬骨头”老人的口告诉人们,宁波的古代文化遗存有很多,也很宝贵,这老祖宗的东西一旦毁了就永远没了。希望我们中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古文化的队伍之来,使宁波的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光影档案

  

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1998年5月,杨古城和市文保志愿者一起带领旅游爱好者参观考察东钱湖横街村竹林中的南宋石刻。

  

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2003年11月,杨古城在东钱湖洋山村发现了南宋石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