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隔代教育”暴露诸多问题 专家:要注重亲子沟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1:12 大华网

  本报关于17岁少年萌生弑父杀母念头的报道,让不少为人父母者陷入沉思,连日来,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畅谈自己的育儿感受,其中读者李女士提出,小朋的这种性格反应,是否与他从小随姥姥生活,长期受到“隔代教育”有关?她说,现今有不少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年轻的父母长年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和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不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养成任性娇气、霸道蛮横的性格,在长大之后回到父母身边,要改正这些缺点十分不易。

  长期“隔代教育”使亲子沟通困难

  李女士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么深的体会,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也曾经受过“隔代教育”,出现的一些言行让她深感忧虑,现在正在努力补救。她的孩子小林今年6岁了,由于自己工作较忙,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姥姥家,直到去年才带回自己身边抚养。由于姥姥对他十分疼爱,小林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吃饭不肯自己吃,拿东西从不自己动手,想要什么如果没有立刻满足就大叫大闹。为了改正孩子的不良性格,李女士费了不少苦心,但孩子还太小,不能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有一次甚至说:“你老是管我,我不要做你的儿子,我要做姥姥的儿子!”让她哭笑不得。

  她说,自己的孩子还比较小,养成的性格改起来都这么难,小朋的父母要一时间改正小朋的不良习惯就更不容易了。她说,自己现在一有空就多和儿子谈心,对他表示关爱,同时给他讲一些道理,慢慢地孩子才听话起来。她认为,父母再忙也不能吝啬和孩子沟通的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隔代教育”祖辈过于溺爱孙子

  对于李女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记者随后对一些年轻的父母进行了采访。不少让孩子接受过“隔代教育”的父母都感觉到,祖辈们带孩子,的确存在过于溺爱的情况,由此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甚至把孩子惯得浑身都是毛病。

  “婆婆总是一味迁就我儿子,老是和我唱对台戏。”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陈女士也是十分头疼,由于她和丈夫工作忙,平时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是由婆婆带,由于是第一个孙儿,婆婆疼得不得了,结果儿子只要有奶奶在身边,就变得“无法无天”了,她有时责备得严厉了一点,婆婆还在一旁为儿子帮腔,让她在儿子面前“威严扫地”。

  中山医三院儿童发育中心汕头基地主任纪汉平对记者说,有的祖辈抚养孙子时,只注重生理需要,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而没有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祖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限溺爱,没有注重行为的引导,从而使孩子形成了不良习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让父母与子女造成早期的情感剥离,亲子之间心理上存在无形的距离,再加上祖父母的疼爱和护短,更容易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和他人的批评与严格要求,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难以实施。

  “隔代教育”要和亲子教育互补

  大部分为人父母者都认为,孩子还是要在身边带才好,但由于现代竞争激烈,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生计没办法自己带孩子,“隔代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受采访者表示,老人帮带小孩,尽心尽力,比请保姆带要放心得多,而且一些有文化有修养的老人,比青年人更有耐心,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照顾孩子绝对是好事,只要自己没有置身事外,让“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进行互补,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虽然是隔代教育,但我觉得我儿子的性格还不错。”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的徐女士说。徐女士的孩子寄放在揭阳的婆家,“婆婆是个明白事理的人,虽然对孙儿十分疼爱,但还是能比较严格地要求他,所以他不是个很任性的孩子。同时,每个周末,我和丈夫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会风雨无阻地回去看望儿子。”她觉得,婆婆的教育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每周和儿子一起睡上一两个晚上,和他谈谈心,询问他一周来的情况,了解他的心理感受,这样虽然不经常在他身边,但仍然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父母的教育。“只要处理得好,隔代教育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徐女士说。

  纪汉平主任也认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即使是自己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抚养,也应尽量争取多与子女见面的机会,每一次前往探望,都要与祖父母进行育儿交流,同时不能一味以物质去取悦孩子,而应多和他们沟通并施以有效的教育。而对于已造成心理距离的亲子关系,纪主任认为不能用打骂的形式让其改正缺点,而应在其情绪较好的时候循循善诱,让他慢慢明白过来。本报记者许玉璇

  (责任编辑:林伟练、黄幼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