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白的“窃听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1:41 今晚报

  “窃听”于当今,实属不光彩的词儿。一个“水门事件”,让风头正劲的尼克松灰溜溜地下了台。《阿甘正传》电影以此为背景,还编过一段故事。足见“窃听”跟“鼠偷”相类,是见不得人的。

  那么“窃听舆论”呢?须知此“窃”非彼“窃”。这里的“窃”并非“偷窃”,而是“私下”的意思 。“窃听舆论”者,私下听取公众声音也。此话出自大诗人李白之口。

  李白三十五岁后离南京北上抵济宁任城,应县令贺知章侄子之邀,在衙门大厅板壁上挥就了大作一篇:《任城县厅壁记》。在追溯任城历史沿革、地势要冲、风土人情之后,诗人以较大篇幅记叙了贺县令“肃而教”、“惠而安”、“富而乐”、“宽猛相济,弦韦适中”的治政措施,实现了“农无游手之夫”,“机罕颦蛾之女”、“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的出色政绩。结尾则说明自己这一评价的来源:“白探其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

  好一个“窃听舆论”既表明诗人所记并非出于廉价的逢迎,也非凭空随意的杜撰,而是自己私下进行广泛“民意调查”的结果。

  舆论的公开听取与私下听取,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常常是经过“筛选”“过滤”后的“加工品”,难免出于功利的需求、实用的偏执与人际的复杂,而带有某种虚饰性、表面性与片面性,出现类似“近殿欺佛”、“灯下黑”、“台风眼”式的信息阻塞;而后者则是原生态原汁原样的,具有严酷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窃听”是看重街谈巷议、口耳相传的民间倾听,是主流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信息获取样式。昔日的“采风”也罢,微服私访也罢,是真实了解民情民意民心的有效手段。比如贺公是否实有如上的政绩,不在他本人的宣称,也不在周围人的聒噪,而在诗人所“窃听”的民间舆论的认同。

  民间舆论的存在,其实是不应小觑的。你看当今不少贪官“边贪边升”时,民间即有绰号流行,比如称胡吃、胡吹、胡来的胡长清为“三胡省长”;称见了美女就迈不开脚的孟庆平为“花花省长”;称湛江市的陈同庆为“蓝带书记”;称绛县法院的姚晓红,为文盲、法盲加流氓的“三盲院长”……如果当政者能早早“窃听舆论”,获取并重视了这些信息,这些贪官能那么长期肆无忌惮平安无事吗?

  每看域外总统竞选中“民意指数”如水银柱般上上下下,笔者起初总疑心是拉票者“造势”的怪招,“民意”真有那么灵吗?然而事后的选票证明,那“民调”简直就如诸葛亮般神机妙算,说布什领先多少就有多少,说默克尔领先施罗德多少就八九不离十,那“窃听舆论”的功夫该是何等地神奇。

  这大概算是对李白当年“窃听舆论”说的现代解读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