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3:08 新华网
  2005年11月11日9:30,新华社著名记者、《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将做客新华网,和广大网友就记者的社会责任的话题进行交流。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著名记者、《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做客新华网

  嘉宾简介:1953年生于河南省清丰县枣格村。1977年以前在本地上学、劳动、打工;1977年考入郑州大学。1982年进入新华社河南分社,先后任分社采编副主任、副社长。1997年调黑龙江分社任副社长、社长。1999年调总社任《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编辑。

  有20多篇作品获全国新闻奖二等奖、省部新闻奖一等奖。《郑州货站街信箱“十月怀胎”竟无人过问》轰动一时,《中国记者》载文赏析;《河南农民陈重申反映“三乱”被村干部杀害》江泽民长篇批示,有关文件发至县团级,传达到全体党员,继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展开;《我每年约一个“珍宝岛”折入中俄界河》朱镕基批示,由此而起的界江界河护岸护坡工程和界江界河防护林工程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全面启动。《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以《敢为人民鼓与呼》、《南方周末》头版头条以《一个为民请命的记者》等长篇报道,介绍过其事迹。著有《中外新闻轶事》、《中外新闻掌故》、《既然当记者》、《新闻微观》等书。点击进入-->访谈实录

  社会责任就是要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主持人编辑、记者、主持人、评论员……也许具体分工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前几天是记者节,172位“近几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成为全国7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的代表。而据统计,在这次的表彰大会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字眼就是“责任”。那么,什么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解国记

  为了把这次访谈谈的更准确,我认真查阅的一些辞书词典,看到底什么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是可惜都没有查到。我又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记者、媒体、社会责任等关键词,搜索的文章不少,但没有一个揭示概念的定义。全是讲维护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等等,这是社会责任,但没有揭示内涵类的文章。

  这种情况下,为了把概念表述更准确,我先概括两个定义,可能不准确,记者的社会责任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新闻,其社会责任应该体现在报道新闻时向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负责上。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媒体在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中,应向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所负的责任。因为媒体包括很多,不光是新闻媒体,电影、资讯网站等等,凡是提供信息类的都应该算是媒体。我的概括可能不完善,需要大家进一步丰富它。它的外延包括很多,比如坚持政府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揭恶扬善、向社会提供服务等等。

  主持人 说起社会责任,大家可能都明白,关键是怎么做好。

  解国记

  网民肯定不在乎概念如何、定义如何。大家根据目前媒体、记者的缺陷来要求媒体、记者目前应该做什么事情。媒体也好、记者也好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就是我刚才概括的几个外延,当社会最需要某一种外延的时候,记者或者媒体承担这个外延,冲锋陷阵,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这才是社会责任。

  我结合它想讲一下新华社和《新华每日电讯》在整个社会或者哪一个阶段最需要外延的时候,我们尽的责任。比如跨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当时从整个媒体状况讲,新闻的舆论监督由于历史延续下来的东西,还存在不少禁区。新华视点的推出可以说为突破舆论监督禁区带里了好头,我们原来一贯报道的东西都是当时的正面报道,舆论监督是当时的弱项有很多禁区。新华社打出新华视点的牌子还突破了很多禁区,带动《新华每日电讯》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2001年初,《新华每日电讯》每天在新华社发的稿子里每天找一篇舆论监督类的稿子都很难,不能保证每天一篇。所以我当时在电讯报的交班本说,只要新华社发出批评报道,我们争取要在一版上起码满四版要上的很突出,当时上一条都很困难,一周有四五条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新华视点的突破带来了好头,《新华每日电讯》也带头,一直到2002年改版。《新华每日电讯》在舆论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监督报道,从力度、量上讲。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总量,每天平均一个版多到两个版之间的量,占20%左右。而且舆论监督报道在每日电讯上是可以上头版头条,头版保持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专门刊登监督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版面,比如新闻焦点第四版,每个工作日都有。还有周末调查、新华视世专门的版面。此外,新闻观察、经济法制等版面还有相当属于的舆论监督报道,在媒体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有媒体评价,我们是舆论监督的典范。

  我觉得我们能把这个东西抓出来,《新华每日电讯》的舆论监督和其他媒体的监督不一样,它在于我们抓准了南振中同志讲得,党和政府命令禁止,老百姓深恶痛绝,在二者结合点上选文章、写报道就不会有错,我们可以放手去做。比如我们对住房、房地产开发当中的不正常现象,富人怎么想法设法打造豪宅、而且还想办法从经济适用房上揩油,电讯做了大量的报道。有的报道可以做头版头条,比如《230平米、6台电视、7个空调,什么房子》,它居然是经济适用房,以经济适用房的名义被人买走。而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住户,搭棚子排队都排不上,我们放在头版头条,进行大力度的舆论监督。

  前不久一些老总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后台的稿子,上海的房地产商为了赶走拆迁户不择手段,到什么程度呢?放火烧!我们放在四版头条的位置发出来。发出之后,有一家媒体老总给我打电话,上海不是舆论好监督的地方,你们是不是有后台?我说没有后台,我们选的都是党和政府命令禁止,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如果说后台,党、政府、老百姓就是我们的后台。我们在舆论监督批评不良现象是毫不留情,而且敢于做的。记者要尽到社会责任,媒体要尽到社会责任,当社会最需要某一种东西的时候,你挺身而出,这就是他尽到责任的表现。

  网友“老鹤”:解国记总编辑您好,请问:解国记总编辑您“谈记者的社会责任”,那么1、新华网论坛里部分帖子你们关注吗?我刚才也问解总上网吗?解总说经常上网。你通过什么渠道得到新闻线索?2、从新华网你们是否能见到有代表性的“新闻线索”?

  解国记

  我每天午饭前后一下就上五、六个网站,首先是新华网,经常看帖子,我往往从帖子中得到需要的营养。新闻社专有接受新闻线索的热线,新华网也筛选很多东西到社里作为新闻线索或者向中央提供。《新华每日电讯》的职责是刊登新华社发出的报道,所以网民帖子中提的线索相当一部分变成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线索,新华社记者采访、编辑部发出来,我们电讯刊登这样的文章。职责所限,我们不是直接从网民帖子拿新闻线索。

  网友“施罗德基金”:请问解总编,现时中央媒体的记者,尤其是新华社的记者到地方上去采访,地方上的宣传部门专门有人陪同,除安排食宿外,寸步不离,千方百计地阻隔记者的采访,生怕记者与百姓接触,请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新华社能否做到自已的记者一律不用采访单位招待,全部自已付费?

  解国记

  这位网友提到的情况有,我过去也经历过这种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记者、有事业新的记者地方宣传部门的这些手段也挡不住我们。自己付费的问题新华社解决的很好,过去新华社的差旅费几十块钱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和财务部门谈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达到100块钱,如果不住星级宾馆已经可以了。根据这两年我下去采访的体会,新华社记者已经可以完全做到不和地方联系,自己解决吃住、自己做采访。我去年下去采访,完全是自己开车,想到哪村到哪村、想到哪户到哪户,去也是吃喝自己结帐,新华社这方面目前做得不错,其他媒体我不太敢说。

  网友“想主要”:一些被披露丑闻的所在地的官员说:就是因为没有接待好记者所以才出丑,这说明记者是采访地重点接待的目标,这些高规格的接待会会不会直接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

  解国记

  因为接待不好记者才出丑的官员,我觉得这位官员应该想一下,肯定是自己有丑,否则无论接待好、接待不好都有问题,接待得好也掩盖不了你的丑。

  网友“紧盯新华”:如果新华社的记者没有写内参的权力,那您觉得你的文章有多少篇可以被中央领导重视?

  解国记

  内参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来的独有的舆论监督的形式,在国外是没有的。这种形式可以说对中国决策一些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有这种形式就完善了整个新闻的功能,如果没有内参,可能会有另外的渠道来补偿。至于领导重视、领导批示可能会减少一些。

  网友“奴才秀”:这位大记者对新华社记者利用“内参权”,卷入地方政争,掌红吃黑,有何看法?

  嘉宾解国记这位网友说的现象我感觉不会有,有也可能非常个别。如果有,新华社领导抓住会坚决处置的。一般的记者没有权力利用内参掌红吃黑。新华社把关的程序非常严格,这种空子一般很难钻,也没有这种人,即时有他也站不住脚,新华社会严厉处置这类事情。

  网友“地市报人”:媒体本是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实行的媒体分级制度却无形中造成了不平等,媒体级别越高自由度越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解国记

  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一个过程。在跨世纪前后,90年代末21世纪初,你想想会不会有今天舆论监督的局面?这才用了几年的时间。你再想想五、六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探索出用更好的管理办法替代这个办法的时候,目前的管理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来探索新的管理办法。

  网友“左右逢源”还问到:记者“被恰着喉咙说话”是不是普遍现象?

  解国记

  记者“被掐着喉咙说话”,我的理解是可能哪些话不方便说出来、不让你说出来的意思。说出来就是一种宣传的作用了,我们讨论报道有禁区,宣传有纪律,哪一国的记者都有要遵守的规则,与其他律,还不如自律。不是被掐着喉咙说话,是自己素养、自己的水平使我们知道哪些话应该这么说,哪些话不应该这么说。某些正面报道为何会留下不好印象?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新华网友:媒体如何体现为社会创造“三公”的生活氛围,至关重要,也是百姓最为关心关注的焦点,百姓最不平的就是“不公”(腐败),最担心的就是“上当”,最别扭的就是有怨无处说!有理没人给撑腰!?最困惑的是许多新问题没人给他讲清楚,而所有这就是媒体大有作为的天地,就是媒体最大的“卖点”!对吗?我们的任何媒体形式,最终赢得受众的永远是你的客观公正,而不是你的“导向”!?导向是不能扩大你的市场占有率的,导向是不可能发展为可持续的社会健康文化的!?导向和客观公正之间会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吗?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解国记

  网友很敢说,而且说的话题很敏感,他前面讲的正是我们做的。《新华每日电讯》做的主要就是给有理没人撑腰的人撑腰,揭露不公平的事件,劝大家别上当,揭露骗子的圈套。现在媒体最大的卖点是什么?导向不是卖点的问题。这位朋友对导向有这样的认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其实我们的媒体每天都在以正确的导向导向受众,但是人家这样认识导向,我们自己要反思,我们哪些导向可能没有被受众接受是无效的,或者导向产生了偏差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不是由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刊登的一部分正面报道,正面报道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产生了这种想法,因为正面报道的概念外延非常广,学术界讨论不一,概括很多,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像神舟六号升空。而对一部分正面报道,一些歌颂肯定类型的报道、导向会产生误解。由于这些事情我们做得不太好,对受众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我们应该深思、反思。

  现在我们存在的问题是,一、我们有些是贴标签的报道,本来事情不是那样的,而贴了很多时髦的标签,这些标签看上去关系不大,但是又作为这些报道的核心、主题性的东西,给作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举一些过去的例子。我研究过新闻史,对报刊史比较了解,我也搞一些建国以来报纸的收藏,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报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造成贴标签报道的出现,也是当时的正面报道。比如新华社四川分社写的《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就提到一些当时的正面报道。比如这类文章:《重庆钢铁公司依靠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今年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四川农村备耕生产,热气腾腾》;还有,《四川坚持批邓,反击右倾方案风,四川沼气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批邓,反击右倾方案风,峨眉县养猪事业大发展》,每一篇稿子首先贴整治标签,然后再讲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政治标签和他们做的工作八杆子打不着。不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不反击右倾风也要发展沼气、养猪,也要吃喝。这样的报道当时反感,过后可笑。而这种风气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再有,块拷贝正面报道。这是电脑兴起以后写稿子的术语,就是我们有很多空话、套话,这些话是不用写的,只要鼠标框起来,打一个拷贝,再移到一个地方一粘贴,一篇稿子就出来了。这样的报道占据了我们的很多版面。昨天金冲及先生到新华社做报告,他讲现在报纸上空话、套话多,很多文章中央怎么提的,他就加一个“进一步”、“加强”,也没有主语,也不知道叫谁加强、谁进一步,全是把原话拖下来,受众也会框阅读就翻过去了,对受众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另外,还有报告类的正面报道。这类事情本来没有那么好,写的完美无缺,就出现问题了。电讯曾经发头版头条的东西《她感动了社会,却感动不了同学》,讲的是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其中有一个女初中生靠拾荒帮助贫困同学,还当选为团支部书记,但是媒体为了拿出典型,在报道这个人物的时候添油加醋,反而让人觉得远了,他的同学也麻烦了,以为她对媒体说假话、吹牛,她反而被大家孤立起来。

  还有一类报道,太荒诞,说的太漏,唯恐人家不知道报道的意思是什么,一再把宣传的东西突出、突出、再突出。我们平常赏月,晚上月亮一出来都很高兴,但赏日只能在日出、日落才能看到,日照很强的时候刺眼,要看日食的时候如果不是在早上或者晚上,要用胶片叠加在一起才能看,太刺眼的东西往往人们就不看了。我们看的《红灯记》,原来叫《革命自有后来人》,后来改这个名字是毛泽东赞成的,我们应该学会这套本事。还有《沙家浜》,原来叫《芦荡火种》,道理我们可以想想。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我们现在的一些报道就是这样,这儿有金子,人家却反而不去挖了。我讲的意思就是,我们怎么提供一种让大家接受起来很方便、很亲近的报道,以此矫正目前在导向方面存在的毛病。又牵涉到媒体的责任和记者的责任,目前之所以有弊端的宣传方式、方法或者手段,是因为我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没有探索、摸索、创新出来比目前更好的方式供中央选择造成的。这就要我们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思考,怎么尽我们的职责把导向问题,让受众不知不觉的往好的导向、健康的方面去。这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网友“地市报人”:我是濮阳日报的一名记者,也搞了不少监督报道,但被监督单位一找领导,稿件就发不出来了,最终问题也解决不了。像这种情况,自己也尽了责任,问题也解决不了,导致自己不愿再写监督报道。对此,作为记者应该怎么办?

  解国记

  很多记者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但不要灰心,情况会有所改善。你是濮阳日报的记者,濮阳日报社长、总编辑也会逐渐达到这种程度,新华社已经做了很好的榜样。社会周边的环境也在改变,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灰心,还是要靠智慧,实事求是讲方略。报社也要讲究方略,记者出手要快、报社出手也要快,在他来不及找你的情况下报道已经出来了。我们对舆论监督不能灰心,长春同志说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主持人网友“爱mimen!”:总编你的每日电讯缺少自由撰稿人吗?招聘兼职记者吗?特约评论员也行,我想申请,谢谢。大部分百姓对媒体的投稿往往是石沉大海。

  解国记

  还是要弄清投稿的对象,人家办刊办报的宗旨是什么,稿件来源是什么,看投准没有。像《新华每日电讯》的职责是登新华社的报道精品,自身没有专职的作者,新华社生产的东西才登。直接投的稿子如果不符合规定,就无法登。这位朋友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通过了各种渠道,比如今天的访谈就可以把他的东西完全、及时的发表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发表自己言论的渠道。网络的条件已经对许多想发表言论的朋友提供了舞台。尤其是温家宝总理今年答记者问的时候,连总理都要上上新华网看看问题提了什么。我们有的渠道可能适合发表,有的报纸、有的刊物可能不大适合公众投稿,或者投的稿子可能不适合刊登。刊物哪些登、哪些不登都是有规定的。目前的发表渠道已经很多了。力争把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版上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主持人 《新华每日电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您是如何把关的?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解国记

  新华社已经把关的问题,《新华每日电讯》把关相对责任就轻了一些。但是我们对每个人的要求非常高。针对现在我们在导向上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现在所谓的正面报道问题,——我只是讲一部分正面报道,大多数正面报道都不存在问题,——歌颂型、肯定型的正面报道存在一定缺陷,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南振中同志要求的,宣传正面要采取还原感性的办法,要讲五个善于,核心是要善于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改进正面报道。现在电讯的很多正面报道讲得空话、官话,如果读者看《新华每日电讯》,官话类新闻尽量不讲,如果讲,也尽量压缩成一两句话。

  有实内容的我才会做大篇幅的报道,否则会压缩成片段。我们力争把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版上。我们可以把很小的东西放在头版头条位置,比如《儿子你又可以多活一周了,爸你把捡到的钱包还给人家吧,否则多活一星期我都不踏实》,讲得是一个患尿毒症的孩子每周透析要七、八百块钱,他爸爸捡到的钱包里有九百块钱可以给儿子做一次透析。我们用细微的东西反映正面报道。比如《秦皇岛:政府赎买市民过期药》。这种事情很小,但很有意义,因为城市里很多市民手头有很多过期药,如果不小心自己吃了或者流向社会会产生很多问题,市政府拿出钱回购这些药。我们把它放在头版头条,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正面导向。通过讲故事的手段,通过老百姓感觉到的事情做正面新闻、正面报道。

  何平同志讲:用新的执政理念,重新审视正面报道的盲区。新的执政理念使很多问题都发生变化,比如我们过去讲工农业总产值目标,“十二大”确定是工农业总产值目标,后来改成GDP目标,现在讲科学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讲与人斗其乐无穷,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过去讲支援世界革命,现在讲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这种观念的变化带来社会的很大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在变化中捕捉很多好的东西。前一段发表的《要不要禁止乞讨》,这个讨论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在进步,讨论的过程就是民主的表现。还有在头版头条发表的《倾听建成中国立法规定程序》,还有《个税立法听证今起在北京举行》,这些都是在转化过程中的正面新闻,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在我们的执政理念变化之后报道出的新闻,通过在盲区中找新闻来谈我们的正面导向,宣传正面导向。

  为了推出不荒诞的报道,让大家容易接受的报道,我们专门在电讯开辟一个栏目《国风》,就是为了推出不荒诞、没有空话的报道。南振中同志曾经举过例子,在日本媒体出现过中国的正面报道《中国在推进标语改革》,过去的标语是压人的,比如《今天不交税,明天牢里睡》,现在出现很多人性化的标语,比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还有南振中同志讲中国人排队的讲话,过去排队买煤球、买大白菜,现在老百姓排队买什么?买国债、买房子,通过“排队”大家感觉到确实是这么回事儿。再比如《十月婚潮涌动幸福》,专门写去年“十一”结婚多的事,今年是“寡妇年”,但是人们根本不在乎;《再到中年你也许不会有端酒遭遇》——过去到河南喝酒的规矩能让人吓死,自己省下好东西为了招待客人,后来生活好了之后,仍然是给客人端酒自己不喝。随着社会的进步,河南人也在慢慢变化,我们把这篇稿子放到《国风》,说明这种风气在慢慢发生变化;《千里姻缘长见》——江西的姑娘小时候吃饭拿筷子很高,当地人说拿着这么高,嫁的远。但出乎父母预料之外的是女儿嫁到了超过1千公里的之外,江西的嫁到河北、嫁到北京,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非常常见,这种情况扩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国风》中的稿子,绝对会让读者认为稿子没有虚话、没有套话。我们靠一篇文章,一个栏目来改变导向方面存在的弊端。

  但是我要说,单靠一个记者、单靠一家媒体来做是不行的,需要媒体、记者联合起来探索。我去大学跟年轻朋友讲,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要像愚公移山一样,用一块石头、一铲土解决正面导向的问题。我还讲到解铃系铃,媒体在正面导向方面存在的弊端是由于新闻人自己做了不太合适的事情、行为导致受众对正面导向的信任上产生问题。“解铃系铃”,我们要靠新闻人自己扭转局面,要靠几代人,靠子子孙孙,靠大家共同改变。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随着新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情况会有所转变。请网友们充满希望,我们总会盼到这一天。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本次访谈主持人

  网友“想主要”:记者采访反映比较强烈的事件或者问题时,是亮明身份采访多,还是微服私访多?

  解国记

  这应该相机而定,有些场合适合亮明身份,有些场合不适合亮明身份,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后者,微服私访采访的情况更准确一些。

  网友“左右逢源”:中国《新闻法》何时能够出台?愈演愈烈的殴打记者事件,是不是在呼唤《新闻法》的尽快出台?新华社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会不会走入《焦点访谈》那样的回避热点焦点的误区?

  解国记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告诉网友一个事实,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新闻法》,相当多的国家都没有《新闻法》,我印象中英国就没有《新闻法》。我觉得我们也不要继希望于《新闻法》的出台解决问题,《新闻法》的出台是法律部门的事。

  新华社不会回避,只是怎么样报道和什么时候报道这个热点问题,它讲究一个策略。“实事求是、讲究方略”,这八个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它够我们做很深的文章。什么焦点、热点问题,就像新华社何平同志讲得:不是不能报,是怎么报,什么时候报的问题。新华社报道有70年的传统了,在理解中央的意图、反映老百姓的心声,二者的结合上有自己独到的处理能力、独到的水平。

  网友“桃园流浪人”:解总编您好,首先请转达一个普通网友对新华社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由衷感谢!电影《罗马假日》因某国公主与报社记者间的一段温馨故事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由于记者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当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如何平衡这对矛盾?如果现实中记者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是应该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呢,还是应该更加尊重个人或国家间的隐私权?在寻求事实真相的同时如何解决来自道德规范的约束?

  解国记

  个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公众的隐私权也非常重要,这要权衡一下当时的情况,如果影响公众的知情权,影响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太大的情况下还是要慎重把握的。

  主持人还是要看当时的情况,用一个记者的天赋职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我们的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怎么发挥自身的作用,履行职能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在问舆论监督的效果、成果。作为记者最主要的还是起报道的作为。您也说记者并不是法院,新华每日电讯那么多的舆论监督稿子发出去,引起了什么反响,取得了什么效果,请您谈谈。

  解国记

  很多稿子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有的地方解决的相当好。比如我们报道天津的污染问题,天津市的主要领导拿着报纸到现场解决问题。批评内蒙下边干部喝酒成风,耽误工作、误事遭到老百姓政府反对的报道,都是领导批示限期解决问题。这种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但是网民朋友觉得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对媒体和行政权利,媒体和司法部门权利的区别是不是再重新探讨一下。记者和媒体的职责就是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报道事实,以及根据事实撰写言论,以此来影响社会、影响行政或者统一大家的思想。至于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靠社会行政部门,或者有职能功能的部门来解决。哪个问题解决不了,也是很正常的,我们结合下面的主题思想揭露它、批评它、监督它就行为了。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著名记者解国记:要在社会最需要时挺身而出(组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