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疑云:故意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22:00 新华网

  这是否仅仅是一次“不完美”的评选

  10月6日,由瑞士“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联会”(以下简称“联会”)发起的“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已经结束,中国地区108位提名者的名单已经公布近两个月。有“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之称的高耀洁教授却接连发表三封“严正声明”,从活动组织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诸多疑问,斥其是“一

场骗局”;高耀洁的一位助手也随后提出了八个疑点。

  “这个活动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高的助手说。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这一活动的组织发起方“联会”成立于2003年,其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恩,与“瑞士和平基金会”(SwissPeaceFoundation)在同一地点办公。“联会”组成人员包括瑞士国会议员兼欧洲议会议员格比.维尔莫博士等六位理事。

  据新华社报道,维尔莫博士曾探访一些燃烧战火的地区,亲眼看到很多妇女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从事重建和推动和平的工作,遂产生了发动全球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念头。

  但“联会”与位于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会”)并非同一个组织。“评审会”只是负责对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进行最终评选,而专门为此次活动成立的“联会”将为“评审会”上报三位提名人。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刘健芝博士是“联会”在中国及蒙古地区进行报名评选的统筹人。

  “这只是个民间活动,‘联会’邀请我做中国及蒙古地区的统筹没有经过提名、选举,但我有‘联会’的英文委任书。”刘健芝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因为此项活动的宗旨和岭南大学‘性别与日常生活研究’的课题相符,所以得到了岭南大学校长的支持,他也成为活动的荣誉顾问。”

  刘健芝向《瞭望东方周刊》出示了“委任书”的扫描版。

  据“联会”称,“评审会”表示理解这个活动的理念,同意接受这一特殊的提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一定是三人之中的一位。记者在诺贝尔和平奖的官方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应的说明。

  评选活动在中国引起了一定层面的反响。不少媒体均作报道。莫言、韩少功等知名作家均应邀担任了评委。今年10月份的《读书》杂志还就此做了一个专题。

  新华社报道说,该项提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扬平凡妇女的贡献,并推动世人反思和平的意义。被提名的基层妇女在和平工作上扮演的角色,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生态及社会公义等范畴。

  《中国妇女报》报道说,活动“借此引起世人反思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全球妇女所作的贡献”。

  高耀洁宣布退出提名,并对此活动提出质疑,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说,“108名中国妇女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看上去是一个“大骗局”,其实并不“大”,与人们常见的诸如“书画大奖”、“名人大词典”这些小伎俩相比,并没有多出多少“技术含量”。

  高耀洁“发难”

  2004年底,高耀洁收到了一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表格”。“当时她很高兴,还把提名表拿给我看,并给了我一些她的相关资料。”高耀洁的一位助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今年7月份的时候,高耀洁还表示接受提名,她觉得这样能为防治艾滋病做些宣传。”“联会”中国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说。

  事情的转变是在2005年8月2日。当天,高耀洁收到了一封落款为“岭南大学群芳文化研究及发展部陈顺馨、刘健芝”的祝贺信,祝贺她入选“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

  这封贺信中还写道:“组织者正筹划12月份在昆明召开一次108位和平妇女的交流会,但由于非常有限的营运经费,不足以支持交流会的各项费用,到目前为止,除了瑞士总部小量支持外,我们尚未获得任何赞助。为了使任何人都不会因为难以支付交通费、食宿费而不能参加,在资金仍未筹措前,希望得到妇女力量的相互支持。”组织者询问高耀洁是否有能力并乐意赞助一些经济紧张的妇女出席会议。

  这引起了高耀洁的警觉,“一项评选活动为什么要向被提名者要钱?”

  于是,8月6日,高耀洁写信给“联会”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以身体不好为由申请退出。

  韩晓宁于8月14日收到了高的邮件,并做出了回复。在那封信中,韩晓宁向高耀洁解释说名单已经上报给了瑞士“联会”,无法退出。

  10月5日,高耀洁在接受香港某媒体采访时突然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是一场骗局,并宣布自己作为被提名人已经退出。

  公开争执一旦开始,激烈程度便不断升级。

  10月6日,由高耀洁口授的《再次声明退出所谓“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在某网站上发表。

  10月13日,一份标题为《“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中国区活动完全是闹剧甚至骗局》的声明在某网站上贴出,署名是“高耀洁声明记录者”。在这份声明中,对此项活动从组织者的合法性到经费的使用,从入选者的资格到评选程序的严肃性都提出了质疑。

  10月18日,由高耀洁口述,助手记录整理,并经高本人审定的《第三次严正声明》发表;10月24日,高又发表了《第三次声明的补充说明》;11月2日晚,网站上又出现一篇《“108名中国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入选者介绍造假一例》,署名也是“高耀洁声明记录者”。

  经费疑云

  活动经费为什么那么少?以致要被提名人提供赞助,钱去了哪里——这是高耀洁及其“声明记录者”对此次活动提出的质疑之一。

  《高耀洁的第三次严正声明》中指出,“根据‘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活动瑞士总部网站公布的资料,预算为每位候选人稍多于4000美元,108名入选者总计是43.2万美元;如果这笔钱全部到位,开展活动绰绰有余。但目前用于每位入选者的费用仅为110美元,108人总计约1.2万美元。所有的见面会、交流会均要求与会者自己掏钱,那么,余下的42万美元预算哪儿去了?”

  “联会”中国地区负责人刘健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已经将财务报表报到了瑞士“联会”总部,但不能出示给记者。

  11月1日晚,刘健芝继续对《瞭望东方周刊》做出如下解释:按照最新统计数字,中国和蒙古地区的评选活动共从瑞士“联会”获得了22000美元的资助,而活动的开支是59200美元。包括前期宣传资料费、会务费以及她在活动期间六次来到中国大陆确定提名者名单的采访费、差旅费等。

  “钱很紧张,”刘健芝说,“整个活动未得到任何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赞助支持。一些企业并不认同我们,认为这个活动不合主流。有的企业说如果只选出一个提名人还可以捐助,但我们要提名的候选人就是基层妇女,而非精英,不能因为钱违反初衷。”

  据刘健芝介绍,“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标准的指导性原则为:推动及捍卫人权;保护和尊重儿童、妇女、残疾人士和其他弱势群体;从各方面解决贫困问题;维持让人活得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抗衡建制上(包括父权、种姓、阶级、种族、族群)的暴力或歧视;建立公正的经济与社会秩序;保证公众共享资源;推动和平谈判、斡旋冲突;促进平等和令人愉快的教育;分析威胁和平的机制;记录战争罪行与家庭暴力;反对一切武装,特别是武器扩散等诸多方面。

  “瑞士‘联会’已经知道中国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为此特地写了一份说明文件,解释了从授权到经费的一系列问题。这份说明,我们现在正在翻译。”刘健芝说。

  在刘健芝向《瞭望东方周刊》出示的一份发件人为“格比.维尔莫博士”的中文版解释书中提到:“刘健芝博士统筹中国及蒙古地区工作,收到瑞士总部拨出的活动经费6000美元及资料整理经费17550美元(后者包括了蒙古1350美元)。我们由刘博士呈交给瑞士总部的财政报告,得知中国及蒙古地区由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至2005年10月,中国及蒙古地区合共支出了59200美元,有关数据记录我们已存案。至于活动的经费差额,刘博士不但将她从瑞士总部收到的8500美元酬金捐献予这个项目,她及她香港的同事更捐出或借出了27150美元,以令活动得以推进。”

  11月3日,刘健芝对《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到现在为止,报名参加昆明交流会的人数为46人,其中25人表示可自费,6人表示愿意捐助他人,共10个人得到捐助。没有获得捐款的9个人,我们将试着通过别的办法筹款。还有9个人至今没有给我们是否与会的答复。”

  但捐助者和被捐助者的名单,刘健芝表示不便透露。

  “故意造假”?

  “联会”大陆地区联络人韩晓宁的真实身份也受到了质疑。

  “韩晓宁女士是我们聘请的驻北京办事处的兼职员工,她的工作属于半义务性质,协助做些文书及联络工作,她对岭南大学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刘健芝说。

  高耀洁《一万封信》一书的责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周筱云坚持对《瞭望东方周刊》称,他在上海见到韩晓宁时,韩自称是北京教育学院的副教授。

  “不只是我,高耀洁教授也清楚地记得她这样讲过。”周筱云说。

  高耀洁则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

  韩晓宁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我确实是北京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的老师,但是外聘的,培训中心有90%的教师是外聘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被提名者的身份同样受到了质疑。

  “从该组织发来的108位获提名中国妇女的介绍来看……不乏早被媒体揭露的一些人。如果我早看到这一名单,根本就不会参与。比如名单中的梁军,介绍宣称她‘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对各种妇女群体进行培训,曾在河南参与创办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请该组织告诉我这所谓的‘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在哪里?”高耀洁在《再次声明》中直指被提名人中的梁军。

  “只要他们能在河南省找出‘女子学院和妇女博物馆’,我立刻就给刘健芝道歉。”高耀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11月2日,“高耀洁声明记录者”在某网站发表《“108名中国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入选者介绍造假一例》一文,详细列举出种种证据证明“梁军事迹介绍中的女子学院早在1995年就已不复存在,而妇女博物馆早在1997年就已迁离河南。”

  “高耀洁声明记录者”认为,这些信息在提名介绍中只字不提,明显是在“弄虚作假”。

  “统计入选者名单,大陆地区有81名妇女入选,其中有某市副市长、某市政协副主席、某市委组织部长、某市妇联副主席、某法院副庭长、某报社副总编、某村村支书等等,党政妇女干部有35名被提名,占了中国大陆地区81名入选者的43%还多。”在《第三次声明》中,高耀洁认为,如此之多的妇女干部当选,不能不令人对刘键芝提倡的“草根”、“基层”理念产生怀疑。

  “志愿者”也成为了被提名人

  “事实上,我们在评选的过程中筛掉了相当数量的女企业家,仅我参与的层面上,就已经有很多的官员被拿掉了。如果事迹基本相同,我们的原则是在城镇和乡村的候选人中,选乡村的。如果里面还有官员,我们关注的也不是她的职位,而是她们正在做的事情。”评委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赵玲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对被提名人的采访工作,她这样分析被提名者的来源:“被选中的人中,一些人被媒体报道过,有较高知名度;还有一部分是大学生在下乡过程中了解到的,也有的是从寄往《中国改革》杂志社的各地农民上访信件中发现的。她们一直默默无闻。”

  赵玲说,活动开始时她们曾想通过各地的妇联去寻找候选人,但正是想到妇联提供的人选可能会偏重官员,才转向民间组织寻求帮助。

  但赵玲也被卷入漩涡之中。

  赵玲的名字后来出现在了最终确定的中国地区108位提名人的名单上。被提名理由是“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农民之子’会长。从2002年起,开始关注打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多次组织和参加支教活动;参与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影响和感召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关注三农、打工群体,使这些活动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运动。”

  “志愿者怎么能同时成为被提名人呢?大学生关注‘三农’怎么就是因为她而成为全国性的运动呢?”这成为此项活动受到高耀洁质疑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是因做志愿者而被提名的,这样确实不公正。但我不是,我是代表我们这个社团,代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学生关怀底层的传统。”赵玲这样解释。

  但刘健芝却确认了赵玲的志愿者身份。“2004年12月,我主动和赵玲联系,希望她能做此项活动的志愿者,帮助我们采写被提名人的故事。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我的确依靠了不少的志愿者。”刘健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被高耀洁点名的梁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这样解释她的“妇女博物馆和女子学院”:“我确实曾经参加过妇女博物馆和女子学院的创立,妇女博物馆也确实已经迁到了陕西。但是,我在这次活动中被提名,是因为我2000年后做的一些工作。我一直在基层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并且为基层妇女办了三个草根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红丝带协会和农家乐协会。”

  活动未纳入中国官方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在评选过程中,有两名评委曾被多次提名因而退出评委组委会。“余下的评委不得再被提名”——在后来的评选过程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那么,中国地区的18名评委又是谁授权的呢?

  按照刘健芝的说法,中国地区的18名评委,“是我代表组织者邀请的我的几个朋友,他们基本上参加了投票,也有的人写了对其中一些人的意见书。”

  但其中一部分评委却显得“不是很积极”,事实上部分评委并没有参加最后的评选。

  “收到材料后,我觉得自己并不了解情况,所以没有参加后来的投票。”作家莫言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家韩少功在接受《文汇读书周报》采访时则说,“候选人名单不是我拟的,是他们先给我一份名单,里面有候选人的姓名和简介,我根据自己的判断,投了一些人的票,仅此而已。”

  108位提名人被确定下来后,组织者在采写这部分人时,因时间和金钱关系,比较匆忙,赵玲承认有两个人物在写作时并没有见到当事人本人。

  就在高耀洁对活动进行强烈质疑的时候,一位志愿者对《瞭望东方周刊》提出了她对高耀洁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的看法。

  这位志愿者认为,高耀洁“过于敏感”了,而这个敏感可能来自于高耀洁复杂的经历。“可能想利用她的名气的人太多了”。

  高的助手给记者讲了这样两件事:云南一个人号称自己研究出了治疗艾滋病的药,请高到他们的药品发布会上露个脸,许诺给她一笔钱;还有一个搬运工出身的人也说研究出了特效药,要办个医学院治疗艾滋病,请高去做院长。高都坚决地拒绝了。

  《瞭望东方周刊》向中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民间组织管理局外事司询问此活动是否在中国备案注册,外事司答复说,瑞士“联会”不属于国际NGO组织,不归民政部外事司管理,建议记者向全国妇联询问。

  全国妇联国际部欧洲处的蔡女士说,该活动的负责人曾在去年和妇联联系过,但是妇联没有参与此项活动,对后来的事情也不甚清楚。另据外交部欧洲司一位官员说,他们对具体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记者沈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