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徜徉在法兰克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7: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苏叔阳

  秋天的法兰克福是美丽的。不要说那高蓝的天宇,洁白如丝絮的流云,单是那石砌的走道就让人想起久远的历史,想起那些带着假发、系着丝绸缎带的王公爵爷和宽袍峨冠的诗人、学者,匆匆走过;高轮的马车一路响着蹄声,车铃儿叮当地招摇过市,便让你如在梦中。难为这些古老的石街怎么在欧战的炮火中存留下来,融入岁月的记忆。还有那雨,那温

柔又凄冷的秋雨,断断续续,时而如耳边的絮语,时而像哀怨的轻歌,让游人都有些惆怅,不忍它的缠绵,匆匆走进那高大的展厅。10月的法兰克福,仿佛把阳光和温暖都给了国际书展雄伟的厅堂,那里在蓊然的嘈杂中有一片快乐的笑声在飘浮。

  每年的10月,法兰克福都举行国际书展。这是国际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其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展厅就像一个庞大的蛛网,没有地图的指引你就会走失在这迷宫里。我有幸随辽宁出版集团参与书展,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是为生平所未有,成为留存一生的记忆。辽宁出版集团近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渠道,使自己成为一个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的、卓有成效的出版集团。在万金难求寸地的国际书展里竟然设有两个展台。一个在中国展区,一个在欧美展区。在这个展区只有这一块地方高悬着方块汉字,自豪地张扬着世界上这独一无二的文字的魅力。中国是活字印刷的故乡,是出版业的大国。但也无庸讳言,我们的出版事业和世界出版巨头的规模、能力、经验、运作模式,还有相当的差距。这次书展,既是我们展现成绩和巨大进步的机会,又是我们开展多方合作向先进者取经的良机。为此中国展团派出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代表团。几乎国内所有知名的出版社都在中国展团的名下组团参与,人数竟达500余人之多。看得出有关领导部门要借此机会促进国内出版事业的决心。据统计,书展开幕的第一天,中国各出版集团就和有关国家签署了图书版权输出意向186个,购入版权245个。这些数字说明不仅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世界,而且世界要了解中国的愿望比先前更加强烈。书展是法兰克福人的节日,也是中国出版人的节日。展馆里、大街上,到处是中国人。在金秋的法兰克福这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据说,中国和书展主办方已经达成协议,在未来的两三年中,中国将成为书展的主展国,如这一次的韩国一样。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将从这积极的参与中学习并创造新的布展运作方式,真正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与我们飞速壮大的国力相适应。世界也希望如此,在中国展览团举行的酒会上,外宾云集,欢颜洽谈就是极好的证明。

  当然,也有让我深思之处。例如,在展馆里处处可见的“重要作家”的肖像中还未见到中国的面孔。在贝塔斯曼举办的酒会里,人们摩肩接踵塞满了整整三个大厅,却只见几个中国人的身影。这让我觉得,我们其实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出版界的主渠道。我们那些声名赫赫的学者、哲人,无论隐忍在山脚、河畔,还是趱行万国,只是生活在放大的小圈子里,而罔顾世界的真实。我们应当集中力量,冲开世界的闸门,让我们的出版物在国际出版界的主渠道里汹涌前进。有些人以参展为名,开幕那天才匆匆而来,当天就开赴名城游览。第二天在展馆里打个照面,下午便登车远行到“申根”国家去周游列国。如此参展,夫复何言。

  金色的阳光和凄迷的秋雨轮流着照顾法兰克福那杂色斑斓的树林。密密麻麻,红黄紫绿,让人痴迷的秋林昭示我们,无论远望还是近眺,生活都比尽染的层林更其丰富。我们应当把握住机遇,让我们的文明流传得更远更长。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2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