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站里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8:20 红网-湖南日报

  

在站里的日子

  图为祁阳红壤实验站党支部书记秦道珠(左一)和黄晶(右一)在教农民果树嫁接技术。本报记者梁向锋摄

  黄晶

  算起来,呆在这个地方已半年有余。去年搞了3个半月的毕业实习,今年正式作为站里的一分子也有3个多月了。回想这100多个日夜,虽然过着平凡甚至是清苦的生活,但这里的精神足以让我深深地感动。

  去年4月,同专业的4个同学一起在这里做毕业论文。来之前,老师跟我们讲: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生活设施简陋,但是科研条件非常优越。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后依然吃了一惊。住的地方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条板凳;厨房就一个煤炉,一张旧书桌当灶台。没有餐厅,也没有澡堂,更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我们不止一次产生疑惑,这哪像一个国家级的实验站?可只要想想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实验站前辈,就没什么好抱怨的。

  徐明岗站长从北京来站里主持一个国际会议,他没有叫站里的车去火车站接,也没有让站里安排生活,而是主动提出跟我们几个实习生一同吃饭。我们那时是自己开伙食,根本看不到荤菜,但他不在乎这些。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值得敬佩,作为中国农科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的他显示了一个大学问家的人格魅力。第一次用餐之后他还跟我们几个聊了很久,谈了很多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学农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那次谈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应该向这个实验站的前辈们学习,为解决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做点贡献。

  有一天早晨在路上碰到一个老人:身体单薄,穿件白色圆领的旧汗衫、一双旧布鞋。我开始以为是站里哪个的家属,过一会儿竟然看到他在实验室操作实验,还不时跟旁边的实验人员讲解要点。我这才知道他就是实验站的第二任站长——陈福兴。作为实验站的元老、农业化学家,人到晚年了,还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这个小山沟里搞研究。这样的一种精神,以及他对实验站和农村基层的感情能不让人感动吗?

  正是在这里短短3个月的实习生活,他们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也正因为这样,今年实验站去我们学校招人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这里,同时也非常幸运能够如愿以偿。

  工作的几个月,对这里的人和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这里根本没有周末这一概念,基本上每天都是工作日;

  这里每个工作人员都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只是把它作为任务来完成,只要不饿肚子;

  这里虽然有生活区在衡阳,家属都在那边,但一个月真正能回去舒舒服服过上两天的又有谁?那边对于我们实验站的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旅馆而已;

  这里的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农村,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片热土,但是他们毫无怨言,尽管待遇很低,依然持之以恒。

  每每跟他们谈起这些,他们总是微笑着沉默。你想,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顽强的毅力。做农业基础科研工作,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作为实验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我要继承他们的这种精神。虽然现在实验站条件比较艰苦,但有了这种精神,有我们老一辈科学家奠定的坚实基础,我想,不管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实验站,还是整个中国农村的明天,都会更加美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